首页 常识

夏至有什么风俗习惯(夏至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几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3 09:50:55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事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长达到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那么,关于夏至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几个呢?

01、祭神祀祖

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夏至祭神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在古人看来,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所以这天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代代流传,至宋朝时,百官可以放假三天,至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也就是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而祭祖的方式也因地域而异,有的地方只需折下一枝新稻穗放在祖先牌位前,有的地方则会准备新麦制成的馒头或饺子、时令水果等进行祭祀。

02、吃夏至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气在北京的风俗习惯中,与吃面相关的习俗尤为引人注目。根据老北京的传统,夏至这一天是吃面的好时机。与冬至吃馄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至则以面食为主,特别是凉面。

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一是因为每年从夏至开始,气温升高,天气变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上要有所改变,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二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还有尝新的意思。

03、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叫做“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习俗就逐渐兴起了。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叫做“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习俗就逐渐兴起了。

04、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饼是夏收完毕后,新麦上市时,民间的一种食俗。人们用麦粉调成糊糊,摊成薄饼烤熟,并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这种饼在古代被称为“夏至饼”,是农家在夏至时擀面为薄饼,烤熟后食用或分赠亲友的传统食品。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养三九”,夏至到来,伏天将至,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避免炎热伤身,就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这里建议:

1、晚睡早起,中午尽量打个盹;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戒躁;

4、运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