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弱冠之年是几岁(中国传统文化的年龄称谓)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20:01:25    



中国传统文化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例如垂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例如据《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引出了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国内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年龄、性别的称谓如下表所示:

年 龄

性 别

注 释

不满周岁

赤子、襁褓

襁(qiǎng)褓(bǎo)原指包裹婴儿被子和带子,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

牙牙

指1岁的小孩。

2-3岁

孩提

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的幼儿。

幼年

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是对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童年的称谓。

3、4岁至8、9岁

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9岁

九龄、指数之年

指9岁儿童。

10岁以下

黄口

黄口表示小鸟的嘴为黄色;指小儿或小孩子。

10岁

幼学

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2岁


金钗之年

亦称金钗年华,指12岁女子。

13-14岁


豆蔻年华

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13-15岁

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15岁

志学之年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及笄之年

笄(jī)为束发用簪子。古代女子会举行成年礼。

16岁


碧玉年华

亦称破瓜年华: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

15-20岁

舞象之年


《礼记》记载:“成童舞象,学射御”。是成童的代名词,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20岁

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20岁称“弱”,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桃李年华

桃李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少。

24岁


花信年华

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待嫁


摽梅之年

摽(biào)梅指梅子从树上掉落。指女子到了出嫁年龄。

30岁

而立之年


意味着男子开始能够自立。


半老徐娘

表示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40岁

不惑之年

表示不再困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50岁

知命之年

表示知其命运;亦称知非(是非)之年、艾服(服官政)之年、杖家(在村里可用拐杖)之年、大衍之年。

60岁

花甲之年

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60年周期;亦称耳顺(耳朵开始顺从)之年、杖乡之年(在村里可用拐杖)。

70岁

古稀之年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杖国(除朝廷之外可用拐杖)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可以使用拐杖,也是致仕即辞职退休年龄。

80岁

杖朝之年

在朝廷中可用拐杖。

80-90岁

耄耋之年

耄(mào)耋(dié)对老年人的泛称。出自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90岁

鲐背之年

高寿老人的背如鲐(tái) 鱼的斑纹。

100岁

期颐之年

人寿以百年为期,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