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那个要砸烂一切旧世界的年代,人们在思想交锋中经常攻击对方的观点是形而上学。
最近对哲学感兴趣。在谷歌里搜索形而上学,得所谓的最佳答案:
″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是针对唯物辨证而言的,前者是错误的哲学方法----孤立、僵化、静止的看问题的方法;后者在马的学说里是正确的方法-----联系的、灵活的、发展的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但在其他答案里则有能更引人深思的解释: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上。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账。
形而上学的常见问题
物理物体是否只是它自己的一组特性?还是一种物质拥有其一组特性?
特性是什麼?
物体能否从虚无到存在又从存在到虚无?(身分与改变的问题) ”
第二个答案不得不让人做进一步的追究:在人们给形而上学戴上一项大帽子之前其本源意义应该是什么?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
打开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卷一即为形而上学篇,章一开首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又,我们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当然这些给我们以个别事物的最重要认识。但官感总不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所以然之故——”
听起来耳目一新但看起来又似曾相识。怎么感觉这2000年前古希腊的哲人说的话和咱2000年前的老子说的话同样的玄妙呀?难道也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不成?离开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继续看下去,章二开首说:
“因为我们正在寻求这门知识,我们必须研究“智慧”<索非亚>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这些就是我们关于智慧与哲人的诠释。这样,博学的特征必须属之具备最高级普遍知识的人;因为如有一物不明,就不能说是普遍。而最普遍的就是人类所最难知的;因为它们离感觉最远。……
就从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明白,这类学术不是一门制造学术。古今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于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也许是超乎人类的能力;从许多方面想,人类的本性是缧絏之中。照雪蒙尼得的话,“自然的秘密只许神知道”,人类应安分于人间的知识,不宜上窥天机。如诗人之语良有不谬,则神祗亦复怀妬,是故人之以此智慧(洩漏天机)胜者,辄遭遇不幸。然神衹未必妬(古谚有云:诗人多谎),而且人间也没有较这一门更为光荣的学术,因为最神圣的学术也是最光荣的,这学术必然在两方面均属神圣。于神最合适的学术正应是一门神圣的学术,任何讨论神圣事物的学术也必是神圣的;而哲学确正如此:(1)神原被认为是万物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世间第一原理。(2)这样的一门学术或则是神所独有;或则是神能超乎人类而所知独多。所有其它学术,较之哲学确为更加实用,但任何学术均不比哲学为更佳。可是,在某一含义上,修习这一门学术的结果恰与我们上述探索的初意相反。所有的人都从对万象的惊异为开端,如傀儡自行,如冬至与夏至,如“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边来计量”等,说是世上有一事物,即便引用最小的单位还是不能加以计量,这对于所有未明其故的人正是可惊异的。然而实际恰正相反,依照古谚所谓“再思为得”,人能明事物之故,而后不为事物所惑;对于一个几何学者,如果对角线成为可计量的,那才是世间怪事。
这里已陈述了我们所探索的学术是何性质,从及全部研究所必须达到的是何标准。”
章三亚里士多德在开首阐述了求取原因的“四因”;并指出初期哲学家大都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其原理的性质和项目与其所想并不一致。继而说:
“从这些事实说来,人们将谓万物的唯一原因就只是物质;但学术进步,大家开招了新境界,他们不得不对这些主题再作研究。就算万物真由一元素或几元素(物质)演变生灭而成宇宙万有,可是试问生灭何由而起,其故何在?这物质底层本身不能使自己演变;木材与青铜都不能自变,木材不能自成床,青铜不能自造像,这演变的原因只能求之于另一事物。找寻这个,就是找寻我们所说的第二原因——动因。那些初作这类探索的人们,说宇宙“底层”出于一因,颇为自得;有些人则虽已由这第二原因引起考虑,而却又象未能找到,而仍还执持于全宇宙在成坏论上是一个不变的“元一”;于其它演化而论,亦复如此。……”
哦,怪不得似曾相识呢!原来这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是要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动因。亚里士多德把此(第一部份)称为物学之上的真智慧,一切学问的根底;其它形而下者的知识(第二、三部份)只不过是树干和枝杈。再参看形而上学的数理部份,我甚至都怀疑亚里士多德是否偷窥了中国最古老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不能不让我们在惊讶东西方文化的早期交汇的同时暗叹严复的经典翻译。
什么是这“形而上”呢?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机械地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分法的角度看问题,因而几乎陷入迷茫甚至误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却又成为了一个很有争议但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主导性的理解,认为“形而上者”是指精神,或引用国外的名词“精神本体”。
究竟哪一种观点才是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