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网络中国节】清明)

清明节,
又称祭祖节
踏春节、三月节,
乃我国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是礼敬祖先、孝亲报恩的节日,
通过祭奠祖先,
弘扬孝道、传承孝道文化。


清明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只剩下介子推几人。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晋文公执政,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亲自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甚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 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相传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踏 青
踏青,也称探春、寻春。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扫 墓 祭 祖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怀念。

吃 青 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清明节·诗词
《清明思》陈前林
思亲,上山;怀恩,临水;
归家,自省;如来,如往。
《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