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出处和写作背景

白头吟
【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
躞(xiè)蹀(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
簁(shāi)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
意气:这里指感情、恩义。
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做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
译文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皎洁。
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日一早便在沟头分手。
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向东流去。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男子应当重情重义,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
赏析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作为汉武帝时期的明星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奇而曲折,一直被人们传颂。
司马相如出身寒门,虽然有着出众的文采和能力,也有着满腔抱负,却一直没有门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双亲去世,他无处栖身,只能借住在友人王县令家。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卓王孙为了与王县令交流感情,就是不是邀请宴请王县令到家中做客。
司马相如就在这样的际遇下与卓文君相识。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是卓王孙不舍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没钱没权的穷小子。得不到父亲的祝福,卓文君无奈之下只能和司马相如为爱私奔。跑到成都。
但司马相如真的太贫寒了,穷到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别说他们两人的爱情。于是卓文君卖掉了自己的车马,在临邛开了一间小酒馆,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这间小酒馆就开在父亲的家门口。卓文君亲自卖酒,管着柜上的事物;司马相如招呼客人,清洗杯盘。虽然清苦,但两人的小日子过得也很幸福。
不得不说,卓文君是个奇女子,她不慕虚荣,坚守自己的爱情,和司马相如同舟共济。司马相如也是个优秀的文人,处于人生低谷也不卑不亢。不多时日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肆便声名远播、门庭若市。
卓王孙得知后女儿的情况后,觉得抹不开面子,便整日不出门。他的兄弟们便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也不缺钱。如今女儿已经嫁给了司马相如,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了,而且司马相如虽然家境清寒,却是个人才,文君后半生也算有了不错的依托。而且,他还是王县令的贵客,你怎么能让他如此难堪呢?”
卓王孙听后深以为然,便再次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并给了卓文君丰厚的嫁妆。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购买田产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后来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又因为《上林赋》被封为郎(皇帝的侍从官)。而春风得意后,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早已忘却。司马相如更是萌生了纳妾的想法,于是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两地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亦无意,以往的情意已经淡漠了,司马相如已不再忆念过去的旧情了。
卓文君心凉如水,虽然十分悲痛,但面对负心人,卓文君依旧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用《白头吟》寄寓了她对爱情真挚专一的态度,用《怨朗诗》旁敲侧击,倾诉了自己的衷肠。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惊叹于妻子的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