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北周宇文邕简介(北周武帝——宇文邕,隐忍十二年夺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0 09:06:16    

鲜卑的英雄,中原的皇帝——北周武帝

北周含仁殿中,皇太后端坐在主位上。

她亲切地给侄儿赐座,她的儿子,北周的皇帝恭敬地侍立在一旁。一家人闲话家常,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温馨的场景,在十二年间已经成为日常。

这位皇帝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主位上坐着的是他的生母叱奴太后。坐在他身前的是他的堂兄宇文护。

西魏在宇文泰去世后,变成了北周,宇文泰没能迈出的一步,由他的侄子宇文护帮他完成了。

西魏和北周,实质没有变化,当家人还是姓宇文,之前是实权,现在是全权。

西魏,皇帝姓拓跋,权臣姓宇文。

北周,皇帝姓宇文,权臣还姓宇文。

宇文泰一代枭雄,是鲜卑族的英雄,他的侄子和儿子们都不是等闲之侄子想做权臣,儿子想做明君。

宇文护,宇文泰兄长宇文颢之子,自幼“方正有志度”,在兄弟中最受父母宠爱。宇文泰创业过程中,宇文护多次立功,“从太祖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周书》卷11《宇文护传》)。

宇文泰非常喜欢宇文护,在世时常说:“我得胡力。”

大家琢磨了很久,都不明白其中含义。直到宇文泰去世,托孤宇文护时,大家才领悟“胡”和“护”谐音,宇文泰说的是“得护力”。他对这个侄子寄予厚望。

宇文泰经常慨叹:“此儿志度类我。”(《周书》卷11《宇文护传》)

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在西巡过程中突然患病,派人快马加鞭召宇文护前来托孤。宇文护赶到时,宇文泰已经病危。

病榻前,宇文泰对他说:“我病成这个样子,料难痊愈。你的堂弟们年纪幼小,寇贼未除,外患未宁,天下之事,只能托付于你。你要努力完成我的志愿。”宇文护“涕泣奉命”。

宇文泰病逝时不在西魏京城,这无异于皇帝死在了宫外。宇文护秘不发丧,返回长安后才对外发丧,他在大司寇于谨(西魏八柱国之一)支持下迅速稳定政局。

宇文护顺利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迫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恭帝被降封为宋国公,不久就被宇文护杀害。

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庚子(557年2月15日),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嫡长子)称周天王,北周建国。宇文觉是为北周孝闵帝。宇文护官拜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一万户。

八柱国之一的赵贵,不服宇文护专政,与独孤信等人策划袭杀宇文护,遭到独孤信拒绝,只得作罢。此事被告发,宇文护动手除掉了所有参与者,包括拒绝参与的独孤信。

宇文觉性情刚毅果决,不甘心做傀儡,密谋诛杀宇文护,夺回大权。宇文护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废黜宇文觉,不久又毒死了他。

宇文护另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天王,是为北周明帝(皇后是独孤信长女)。宇文毓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内心刚毅,他也不甘心被人操控,上台后作风竟和宇文觉一样强硬。

北周武成二年(560),宇文护再次出手,毒死宇文毓,再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周武帝同样怀有雄心壮志。不同的是,他多了耐心和谋略,也多了两次失败的教训。连杀三任皇帝,诛杀多位朝廷大臣,宇文护大权在握,周武帝不得不先考虑活下去的问题,再伺机而动。他不等宇文护争取权力,主动把权力一步一步送到宇文护手中,不停地给宇文护戴高帽。给宇文护上了一套篡位套餐。

保定元年(561),周武帝给了已经是大冢宰、晋国公的宇文护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周武帝命人在宇文护封国晋国,建立皇祖宇文肱的别庙,让宇文护祭祀。

保定三年(563),周武帝下诏褒扬宇文护“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规定以后诏诰及官方文书不得称呼宇文护的名字。

保定四年(564),大将军、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率军伐齐,周武帝在太庙庭授以斧钺。都督中外诸军事,赞拜不名,建立皇祖别庙。周武帝给宇文护上了一套篡位套餐,让宇文护感觉治理国家、对外用兵,周武帝对他十分信任,百般依赖。

周武帝把军事全权交给宇文护处理,而他的关注点在其他领域。农业上,他“亲耕籍田”,劝课农桑。文教上,周武帝在大殿亲自讲授《礼记》,组织群臣赋古诗,邀请京城耆老参加。表彰孝子,提倡儒家道德。邀请名儒沈重到长安讲学。

礼制建设上,周武帝拜德高望重、年逾九十的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在太学举行隆重的拜谒仪式,向三老咨询治国理政之道,表达了对天下贤德之人的重视和虚心接受长老指教的态度。

拜谒三老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仪式。《礼记·文王世子》记载:“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早在秦汉以前,国家就设三老一人,皇帝尊养他,向他咨询治理国家的经验,向天下传播尊老敬老的观念。

于谨,鲜卑人,本姓万忸于氏,出自北魏八贵之家。他不仅能带兵打仗,更是西魏、北周多项国策的制定者。他向宇文泰献策,建议他占据关中,恳请在洛阳受群凶逼迫的天子西迁,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西魏因此得以建国。于谨功勋卓著,度量过人,为人谦让有礼,是北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

宇文护不是政治家,他对儒学、礼教、农业的力量一无所知,宇文护认为只要军权在手,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而且,周武帝看起来全无害处。

周武帝对宇文护的意见也从不违背,在宇文护伐齐失利时,都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满。在宫中相见时,周武帝还按弟弟对兄长的礼仪向宇文护行礼,视他为至亲尊长。

保定四年(564),宇文护的母亲从齐国回到北周,周武帝竭尽晚辈孝敬之礼。

周武帝用了十二年消除宇文护的戒心,寻找宇文护的破绽,积攒大臣们对宇文护的怨气。

宇文护恐怕都忘了自己是杀了周武帝两个哥哥的人。

宇文护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卫王宇文直(周武帝胞弟)看到宇文护大权在握,原本亲近宇文护。一次宇文直作战失利,宇文护因此免除了他的官职。宇文直怀恨在心,改投兄长周武帝。

伐齐失败,也让宇文护在军中的威望骤减。

公元572年3月,北周权臣大冢宰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周武帝在文安殿上接见宇文护,他亲自引领着宇文护去含元殿朝见叱奴皇太后。

周武帝说:“太后年龄大了,颇好饮酒。我多次劝说,也没有作用。兄长今天来了,就帮我规劝一下吧!”

说着,周武帝从怀中取出抄写好的《酒诰》,对宇文护说:“就读这个来劝谏太后吧。”

兄弟二人进入含元殿,太后像往常一样给宇文护赐座,周武帝也和往常一样站在宇文护身后,恭敬有礼。

宇文护按路上商量好的,拿出《酒诰》开始朗读。

如果一切如同往常,《酒诰》读完,他和婶母之间可能会谈论昨天的趣事,今天的饮食,明天的安排。

婶母可能会问他,家中的孩子最近可还用功,侄媳妇何时再进宫。

这样的场景再也不会重现。

周武帝的眼神陡然变得异常狠厉,他突然举起玉珽砸向宇文护的头颅,宇文护跌倒在地,却没有死。周武帝命宦官何泉用御刀砍杀宇文护,何泉惶惧之下,手上失了力气,砍了几次都没伤到宇文护。

如果宇文护不死,被救离含元殿,周武帝母子必死无疑。关键时刻,提前藏匿在宫中的宇文直冲了进来,用刀砍死了宇文护。

周武帝封锁消息,迅速派人到宫外,铲除宇文护党羽。

572年,周武帝顺利亲政,改元建德。

从534年西魏建国开始,这个政权的主导权第一次由皇帝掌握。这次政变用最小的代价完成,没有动用军队,没有引发朝局动荡。

周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执政期间,北周国力不断攀升。

周武帝在565年至578年间,先后五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令,还宣布放免杂户。几十万口奴婢、杂户变成自由民,重返土地。

周武帝亲政前一年北周发生严重的蝗灾,土地荒芜,百姓逃亡,在除掉宇文护后,他颁布诏书“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水利上,周武帝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重新疏通并扩建龙首渠(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以上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关中地区逐渐摆脱贫困,成为北周的大粮仓。

周武帝还广开言路,下诏令百官军民上封事,极言得失。

军事上,周武帝继承并发展了宇文泰创建的府兵制,周武帝还大量招募普通汉人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制度隔阂也被消除,北周政权的性质也在慢慢改变,北周成为鲜卑人和汉人共同的国家。

周武帝在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与突厥开展了和平外交。他极力争取与突厥的和亲关系,迎娶了突厥王女阿史那氏。

周武帝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北周武帝,不仅是鲜卑的英雄,还是被汉民族认可的中原皇帝。

北周武帝统一北方

这是一幅周武帝经常注视的军事地图,那上面有山川、河流、城市,上面是华夏大地。统一,是周武帝的政治理想。

当西魏、北周皇帝励精图治,立志统一北方,甚至统一南北的时候。北齐皇帝正忙于建造大量的佛像、寺院、洞窟。

北齐天保年间,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始建造晋阳大佛(今称蒙山大佛)。建造佛像时,为了在夜间继续施工,一夜燃油万盆,把二十里外的晋阳古城都照亮了。佛像历时二十四年完工,花费金钱无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百姓、贵族、皇室笃信佛教的人都非常多。北齐皇室已经发展到了“佞佛”的地步,建造了大量的规模浩大的寺院、佛像。我们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力发展佛教的南朝萧梁,全国佛寺数量其实有二千八百四十六座。

北齐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北齐后主时,全国佛寺已多达四万多座,僧尼四百多万,而北齐总人口只有两千万,可以说每四个人就要养一个僧尼,百姓负担极为沉重。僧尼不交税、不当兵,还需要使用社会财富予以供养。寺庙和僧尼,既不能形成战斗力,也不能发展生产力,既占用社会的劳动力,又消耗国家的财力。

佛教在当时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

当然,这不是北齐独有的现象,佛教在北周同样兴盛。

北周当时有一万多寺院、一百多万僧尼,寺院占据大量土地,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同处于北方,北周武帝对佛教采取了和北齐皇帝们截然相反的态度。

周武帝要想统一北方、统一华夏,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持。而且即使不打仗,当时佛教的发展也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寺院中鱼龙混杂,很多为躲避战乱和徭役的人混迹其间,他们根本不是为了探求真理,修习佛法,普度众生。

佛教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贸然灭佛,有可能会让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灭佛,捣毁所有佛寺,杀死了很多僧尼,导致国家动荡。但不限制佛教,同样危险。

南朝梁武帝大力发展佛教。国家一样陷人了混乱,他本人也在“侯景之 乱”中被饿死宫中。

两种解决方法,两次失败的惨痛教训。周武帝会如何处理这个敏感的社会、经济、哲学问题?


周武帝选择整合儒学、道家、佛教,让大智大慧的佛法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

面对重重阻挠,周武帝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讨论。他让文武百官、道士僧人互相辩论。到第二次讨论时,出席者多达两千余人。儒、佛、道之间的辩论在北周成为常态。

名儒沈重,以儒教观点解释佛道。周武帝又提出三教同源,判定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法为后。

三家互不相让,礼貌的争吵能交流思想,却解决不了利益的纷争,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让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之间互不相让。

北周建德三年(574)五月,周武帝下令全面禁止佛教、道教传播,强令全国僧尼、道士还俗。另外,“礼典所不载者”一并尽除之。

周武帝共令还俗僧尼百万人,废除寺院万余座。大量劳动力回归土地,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国家手中,使国家实力迅猛提高。

使用公权力干涉宗教信仰是不得已而为之,周武帝更希望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胡人、汉人、庶族、士族、沙门、道士。

一个月后,周武帝颁布诏令,设立通道观,挑选最有名望的一百二十名沙门、道士入观为学士,研究佛教、道教如何沟通。

思想的交流,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这有利于佛教融入中华本土文化,并最终成为气象万千的中国佛教。

思想的整合,使人心得以凝聚,周武帝决定统一北方。

建德四年(575)七月,周武帝发布伐齐诏书,御驾亲征,统率十七万大军。进入齐境后,他规定“禁伐树践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周书》卷6《武帝纪下》)。

战争的开场非常顺利,周武帝亲自上阵,率军攻下河阴大城。攻打子城没有攻下,北周战士士气仍然非常高涨。因周武帝突然生病,北周只好班师回朝。

第一次北伐没有成功,但是,周武帝通过第一次北伐探明了北齐的军事虚实。

建德五年(576)十月,周武帝再次下达伐齐诏书,率领七路大军攻齐。周武帝把主攻方向定在平阳,在平阳打垮齐军主力。接着,周军攻破了晋阳。晋阳宫中的人已经换了,而二十里外的晋阳大佛仍然默默地矗立着。

北齐二首(其一)

唐·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女色亡国,曾是一种盛行的论调,因为亡国之君大多好色,他的女人还要被拿出来反复鞭尸。何况这种论调,大多掺杂着香艳的故事,更加拓宽了它兜售的市场。

玉体横陈是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故事内容违背伦理纲常,又有对美色极其具体的描述,使它得以广泛传播,并依靠诗词的力量,被现在的我们所熟知,甚至还成了一个成语。虽然这个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史书中的故事没有这么香艳,但是一样离奇。

据《资治通鉴》记载,齐后主是个胆小的人,他不敢和人对视,大臣们入朝奏事,不敢抬头看皇帝,只好讲个大概,“惊走而出”。

齐后主不擅长言辞,不喜欢朝臣士大夫,只有和十分亲近的侍人或宠妃在一起时,才能放松地交谈。

一些奸佞小人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女侍中陆令萱(齐后主乳母)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趁机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北齐政治日益腐败。

齐后主十分凶残。他把人扔进装满蝎子的浴缸里,看到人被蝎子蜇咬,听着人被蜇后的惨叫,他感到非常满足,哈哈大笑。

齐后主后宫的官也特别多,宫女五百人全部被封为郡君。他的牛马鸡狗都有官职和爵位。爱马,封为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君。斗鸡的爵号有开府斗鸡、郡君斗鸡等。

王佐之臣和能征善战的将军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北齐武平三年(572),北周将军韦孝宽行反间计,利用谶言儿歌,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加上陆令萱、祖珽极力挑唆齐后主,丞相斛律光被满门抄斩。

武平四年(573),齐后主因兰陵王高长恭(高欢之孙、高澄第四子)说“家事亲切”,怀疑他把国事当家事,是有篡位之心,鸩杀了兰陵王,曾在邙山大败北周军队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北齐的军队调度不灵,军力涣散,军力日益衰落。

如此残暴昏庸的皇帝,也只有祸国殃民的妖姬才能与之匹配。

北齐的后宫有过三任皇后,冯小怜差点成为第四任,齐后主在得到冯小怜后,“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北史》卷14《后妃传下》)。

但这个愿望,齐后主没能实现。在他与冯小怜饮酒、嬉戏,打猎时,北周的大军已经攻入了北齐。

当他终于决定率军抵抗时,冯小怜娇嗔着说:“更杀一围。”于是,他又陪着爱妃去打猎了。(《资治通鉴》卷172)

当他有机会夺回平阳的时候,他让士兵停止攻打,派人去请心爱的冯小怜来观看这有趣的一幕。观战的时候,冯小怜看到有一部分军队稍稍退却,惊恐不已,大喊:“我军败了!”齐后主和冯小怜“奔还”。他们逃走的时候可能还手牵着手。这两个人真是搭调。

建德六年(577)正月,周军乘胜攻破北齐首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二月,周军俘虏了逃跑中的北齐后主父子。北齐灭亡。

北魏分裂四十三年后,中国北方再次统一。

统一北方后,周武帝在北齐境内颁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儒学推广力度,赢得汉族士族的支持;大力化解民族矛盾,北齐胡汉分化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积极改善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控制佛教,北齐境内数百万僧尼还俗;释放奴婢、杂户,使得无以计数的私家奴婢、杂户成为正常百姓。

北周境内万象更新,北方的国土和民心都凝聚在周武帝的统治之下。

宇文泰曾这样评价周武帝:“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宇文毓也曾说周武帝:“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周武帝以其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赢得了统一战争胜利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完成更大范围的统一。

北周建德七年(578)六月,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途中因身体不适,折返长安,病逝于回京途中,终年三十六岁。

周武帝虑远谋深,雄图远略,“修富国之政,务强兵之术”(《周书》卷5《武帝纪上》),志在实现国家的再次统一,北周显然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周武帝本人也具有这样优秀的个人素质。

如果再多给周武帝几年时间,周武帝足以比肩秦皇、汉武。但天不假年,上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临终前,周武帝注视着那幅看过无数次的华夏地图,他的眼中是万里河山,是黎庶万民。

周武帝遗诏称:“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这一伟大政治构想,将留待后来人去实现。

周灭齐时,武帝在邺城,召集北齐僧人并赴殿集,叙废教之意。

僧人慧远抗声反对,以地狱相威胁。

慧远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 贱,陛下何得不怖?”

周武帝说:“只要百姓得福,我愿受地狱诸苦。”(《广弘明集》)

周武帝留下的是一片大好江山,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

谁能像他一样,愿为百姓受地狱诸苦?

谁将继承他的志向,去完成一统华夏的毕生追求?

棍棒底下出演员

“死得太晚了!”

当人们感叹周武帝早逝时,他的长子,他的太子,指着他的棺材,大骂:“死晚矣!”(《资治通鉴》卷173)

宇文赟,周武帝的法定继承人,北周武成元年(559)生于同州,建德元年(572)十四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周武帝就是在这一年除掉了权臣宇文护。

周武帝对宇文赟寄予厚望,唯恐儿子不能成器,对他十分严厉。

工作上,周武帝要求宇文赟和大臣们一样努力工作,不论隆寒盛暑,都不得休息。生活上,因为宇文赟爱好饮酒,周武帝要求一滴酒都不能送到东宫。周武帝还严令太子东宫官署,记录太子言行,每月汇报。

宇文赟如果犯错了,就会被“捶挞”,周武帝经常对宇文赟说:“古往今来,太子被废的比比皆是,我其他的儿子难道不能当太子吗?”

周武帝英明神武,但是儿子不是不成器,就是太小,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年龄最长的宇文赟。他想通过严厉的教育,规范太子的言行举止,让他成为合格的储君,将来做个合格的皇帝。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历史上棍棒底下出的演员更多。宇文赟是一个,南朝齐国的萧昭业是一个,隋炀帝也是一个。

宇文赟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装得规规矩矩,温文尔雅。面具下的宇文赟对周武帝怀恨在心。骂完“死晚矣”,他就钻进了周武帝的后宫,“通乱先帝宫人”。

周武帝去世第二天,宇文赟登基,尊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尊生母李娥姿为帝太后。宇文赟是为周宣帝。

十天后,周宣帝就急着把周武帝丢进陵寝,脱掉孝服,为自己登基庆祝。按礼制,父亲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二十七个月,皇帝以日易月,需服丧二十七天。周宣帝终于熬到老爸一命归西,哪里能等到二十七天,他急着当家做主,指点江山。

周宣帝放眼朝廷,竟然都是老爸信任的大臣,这些人哪会听他的摆布?他得找几个能听自己话的人。

吏部下大夫郑译被“火线”提升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委以朝政。

周宣帝做太子时,就和郑译非常亲近。在奉旨征讨吐谷浑时,周宣帝以为天高皇帝远,在军中“颇有失德”,郑译等人参与其中,周武帝得知后,将郑译削职为民。

郑译,就是所谓的佞臣。

佞臣的特点是:反对领导反对的,怀疑领导怀疑的,支持领导支持的。这正是周宣帝需要的。

为了紧紧抓住到手的权力,周宣帝大肆清除元老重臣。

首先被清除是齐王宇文宪。

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周宣帝的叔叔,战功卓著,曾跟随宇文泰、宇文护、周武帝南征北战。平齐之战,他是重要的指挥官,唐、宋两代追封古代名将时,宇文宪都位列其中。

辈分高,能力强,名望大,三十五岁又正值壮年。周宣帝担心他成为宇文护第二,即位当月,就派人勒死了叔叔宇文宪。

处死宇文宪后,周宣帝召集齐王府僚属,让他们编造罪名,诬陷宇文宪。参军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周宣帝找不出罪名,又下令杀了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诬陷他们和宇文宪同谋造反,当时的人都知道王兴等人是冤枉的,说他们这是“伴死”,是陪着宇文宪死的。

大臣们也不能幸免。

周宣帝即位,王轨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王轨专心国事,不存私计,又秉性耿直,他看出周宣帝不堪重任,北周可能要亡在他的手上,所以多次劝周武帝易储。一次酒后他捋着周武帝的胡子说:“你这老头不错,可惜儿子太差了。”周武帝深以为然,但是他也没办法。

王轨早就得罪了周宣帝,周宣帝和郑译在军中失德的事,就是他向周武帝汇报的。郑译被免官杖责,周宣帝被大怒的老爸狠狠揍了一顿。

登上帝位第二年,周宣帝派内史杜虔信到徐州诛杀王轨。

周武帝病重时,曾急召宇文孝伯,握着他的手说:“以后的事就托付给你 了。”

王轨被杀后,周宣帝问宇文孝伯:“你知道齐王谋反,为什么不说?”

宇文孝伯回答:“臣知齐王忠于社稷,为小人所害,臣的谏言不会被采纳,所以不说。且先帝嘱咐微臣,唯令辅导陛下。现在谏而不从,实负顾托。以此为罪,是所甘心。”

周宣帝非常惭愧,一言不发,随后,将宇文孝伯赐死在家中。杀了一批功高权重的大臣,周宣帝还外放了一批大臣,让他们远离都 城。宗室大臣中,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赵,都被赶出京城,他们都是宇文泰的儿子。

齐王死了,赵、陈、越、代、滕五王被赶出京,北周宗室力量由此衰落。

这么多人或被杀或外放,空出来的位置,周宣帝都用来安排“自己人”。

除了安排那些佞臣,周宣帝还把老丈人杨坚从南兖州调回朝廷,连连升迁。杨坚很快就坐上了首席宰相大前疑的位置,勋位上柱国,还有从父亲杨忠那儿继承来的爵位隋国公,位极人臣。

周宣帝享受着皇权,已经不知道怎么折腾是好了。

国家的庆典,朝堂礼仪,他随心情说改就改。

周宣帝后宫的位分名号,多得都没法详细记录。周宣帝册立了五位皇后,按我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礼法要求,皇后只能有一位,妃嫔的数量和名号人数虽然历代有所变化,但是也都有严格的要求。唐高宗要册立武昭仪为宸妃就遭到了元老大臣的强烈反对。

周宣帝五位皇后是天元大皇后杨丽华、天大皇后朱满月、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天右大皇后元乐尚。

他非常自大,极端自负,自称为天。

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大形象,也为了和周武帝反着来。他在宫中制作了佛教的佛像、道教的天尊像。

他不为拜佛,也不为尊道,周宣帝坐在法相庄严的佛像和神态和穆的天尊像中间,接受群臣跪拜。

他自认为是高、大、上、天的唯一代表。让姓高的人改姓姜,高祖改称长祖。

为了比皇帝更高,二十一岁的周宣帝传位给年仅七岁的长子宇文阐(原名衍),自己升级为太上皇。当了太上皇还不算,他还自称天元皇帝。(天,上天;元,头、首、始、大之意。)据《周书》中记载,周宣帝“又吝于财,略无赐与”。周宣帝还非常暴虐。

周武帝监控他的办法,这回他都用在了大臣身上。周武帝让大臣写“皇太子言行月报”,他秘密派人写大臣们的“起居注”。稍有不称他心意的,就予以处罚。处罚的办法也是和周武帝学的打板子。

周武帝打他是老子管儿子,恨铁不成钢。周宣帝打人是往死里打,公卿大夫都不能幸免,被杀、被贬黜的,多到史官都无法一一记录。

打板子还有最低限额,不能低于一百二十杖,名曰天杖。后来又改为二百四十杖,目的是把人一次性打死。后宫妃嫔,也有很多被打了板子的,连受宠的妃嫔也不能幸免。

据《北史》记载:“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矣。”

周宣帝在大家的期盼下很快就去见了周武帝。

周宣帝当太子的时候,被管着喝不到酒,现在他已经是天了,谁敢管天呢?各种杂技百戏、歌舞乐队,几乎都不停歇,周宣帝让京城少年穿着女子的衣服,进宫表演歌舞,他和后宫一同观看,以此为乐。

他荒淫无度,周武帝寥寥无几的后宫哪能够他拣选,他四处搜罗美女,要求仪同以上官员的女儿不许嫁人,以便自己挑选,连侄媳妇都被他强行征人后宫,还封为天左大皇后。

他拼命地四处嬉游,喝酒纵欲,不理政事,导致健康迅速恶化。大象二年(580)五月,周宣帝病逝于天德殿,时年二十二岁。

周宣帝留下了一群寡妇和八岁的小皇帝,等着别人来篡夺江山。

疯狂之后,唯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