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姓的读音(强姓来历)
强(jiàng)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远古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
该支强氏读音作jiàng。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强的裔公孙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孙强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孙强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强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公孙强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宣布断绝和盟国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强都被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末代君主。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强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
在公孙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jiàng。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若敖生斗强,因氏焉。”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仪,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斗强,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周惠王姬阆十一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齐国军队主帅、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气病而逝。
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斗氏、伯比氏,强氏读音作jiàng。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爵,出自汉朝时期武强侯王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广韵·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广韵》等中记载:“武强氏,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王梁守狐奴令,他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东汉世祖刘秀于广阿,拜偏将军。随即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迫使朱鲔等不敢出兵,东汉世祖均以王梁之功。东汉建武十四年,王梁病逝于官任。其子王禹嗣。王禹逝世后,其子王坚石嗣。王坚石后来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参与的楚王英布谋反案,全家被弃市,废阜成侯,国除。
此后,王梁的后裔族人纷纷改以先祖封邑明称“武强”为姓氏以避难,称武强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强氏读音作jiàng。

得姓始祖
禺彊、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强)、王梁。
各支始祖
强至,北宋大臣,籍贯钱塘,至五子,长献明,次子浚明迁无锡梁溪 ,后梁溪又名五牧。三渊明徙溧阳,是为江苏无锡、常州始祖。五子涉明留居徽州,是为 安徽芜湖始祖 ,强至第四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迁徙分布
强姓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苻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强姓,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苻坚的后代就姓强。关于强姓在1000多年以前与氏族的这段渊源,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可资说明,该稿是这样说的“……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从以上的述说,大家也许会认为强氏是一个源自氏族的姓氏,实际上这种想法大谬不然,我国强氏的源远流长,他们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那么我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这一点,《性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说:“左传郑大夫强鉏之后,望出丹阳。”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鉏,在春秋时代的郑国,也是一位风云人物。由此看来,我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大夫强鉏,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的主要繁衍地区是安徽省境内(古之丹阳),后者则活跃于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我国北方一个姓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我国民族的大迁徙,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在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代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浚渠堂: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
此外还有五云堂、仁山堂、朱丝堂、永芳堂、碧山堂。

字辈排行
安徽芜湖市强氏字辈:“应世希儒 从先法圣 笃生周良 以光祖训 惟孝友于 荣裕后贤
同道和名 万国咸宁 天常行健 仁德惕励 宜尔本支 克昌永盛”。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 世代永久长 祥光同庆节 季字纯大昌”。
山东济宁强氏字辈:谨士刚仪相峰思庸爱毓善懿志亭凤昆茂春继同淑人乃君子礼教颂。
历史名人
强 鉏
春秋时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厉公派雍纠去杀他,后来事情败露,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杀死了雍纠。厉公即位后,追查原来的事,强鉏被判刖刑(把脚砍掉)。君子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 伸
金朝人,膂力过人。天兴初任中京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东西北三面皆树起了大炮。强伸用衣帛作成旗帜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战,领壮士5000人往来救应,所至必捷。监守3个月后,因粮尽兵散,城不能守,转战至偃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强 至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学者。是当时十分受到宰相韩琦之见重的学者,他为文简异而不徇俗,曾作到祠部郎的高官。到了他的第二代,强家的荣耀达于巅峰,5个儿子相继登第,并且都做到显官,老大强献明当到工部架阁,老二强浚明高拜尚书郎,老三强渊明做到翰林学士,老四强伟明和老五强陟明,则历次外任都有治绩,真可以说是一门的荣华富贵,光彩异常。
强行健
清朝人,幼时家贫,好学不倦,后又行医,藉所得以养亲。后又工诗书,尤精篆刻。著有《印论》、《印管》、《医案》、《伤寒直指》等书。

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