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教学行为更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每次给新入职教师做培训,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常常会问:“如何评价教学行为的优劣?”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会让他们来一次角色体验,扮演我的学生,我们合作进行了一次教学活动。
我在黑板上,快速写下30个“心”字底,每10个一行。然后,让大家挑战,给“心”字底加一个偏旁或字,组成一个新的字,不能重复。譬如“心”字底加“你”就成了“您”。能完成10个的奖励5元,能完成20个的奖励10元,依此类推。挑战开始后,大家纷纷举手,我叫了一名手举得最高的教师。他写出了12个,拿到了5元。第二名挑战者顺利完成第二行,拿到了10元。第三名挑战者又补了4个,就写不下去了。第四名挑战者艰难完成后面6个,拿到了20元奖励。
第一个活动结束后,我让所有参训的教师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在不上网查询的前提下,用一分钟的时间,给“寸”字加一个偏旁或字,组成一个新的字。看谁想出来的新字多。全体参训者都全身心投入,快的教师写出了15个新字,慢的教师也写出了六七个新字。
这两个活动后,我问大家,同样是“给字加偏旁变新字”,你觉得还可以怎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们说,可以用电子白板,用闯关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每两人进行PK;还可以模仿“飞花令”,举行男女生或者小组间挑战赛;等等。
“给字加偏旁变新字”以上多种教学活动,哪种组织形式最好呢?大家一致认为,“限定时间,让大家一起参与,比一比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的新字多”这种组织形式最好。因为它是面向全体的,让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面对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授方式。没有比较,就难分伯仲,但稍加甄别,高低一目了然。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行为时,一定要多问一下自己:这个教学活动安排是最优选择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选项吗?最好能想到三种以上的方式,然后进行甄别、比较。
甄别教学行为优劣有三点。
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年龄、学段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真实起点,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行为,这是基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其次,要看是否面向全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全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紧张、有序、高效学习的教学组织行为才是最优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最后,要看是否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衡量教学活动、教学行为优劣,还有一个维度,就是看是否有趣,能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如果我们设计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乐此不疲、沉浸其中,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调动学生复杂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的教学行为必定是优质的。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和艺术,落实到课堂里、教学中,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每一个教学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指向深度学习,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课堂。
(作者:罗树庚 系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