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汇聚可持续发展力量 扎实推进国创区建设 | 科技创新:枣庄可持续发展的“硬核支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7:38:00    

大众网记者 李丰硕 枣庄报道

在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科技创新正以“项目驱动、平台赋能、人才筑基”的三维架构,重塑乡村发展格局。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枣庄将科技“关键变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最大增量”,为城市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项目:激活产业升级 “新引擎”

枣庄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山亭区,欧乐食品投资建设的真空冻干项目,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甘薯、山楂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年处理原料2.5万吨,产品销往日韩和东南亚,与大型连锁企业合作,实现了商超一站式销售。该企业研发的功能性食品,将甘薯从传统休闲食品升级为富含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采取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大力推广优质甘薯品种,推动了山区的扶贫事业。

薛城区的健袖生物医药则开创“一枚鸡蛋的全链条革命”:通过生物高新技术从鸡蛋中提取蛋黄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生物医药原料,每天加工400万枚鲜蛋,同时建设35万羽蛋鸡数字养殖示范园,运用物联网脚环实时监测蛋鸡健康数据,实现精准养殖。其“产业园+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从养殖到深加工再到电商销售的三产融合闭环。

在峄城区,石榴・蓝莓零碳数字产业园光伏农业大棚技术,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智能玻璃温室通过光伏供电降低30%能耗,板下耐阴作物亩均增收2000元,年发电量可满足园区全部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这种“农业+能源”的跨界融合,成为乡村绿色转型的标杆。

科创平台:构筑技术转化“新高地”

枣庄以省级以上94家科创平台为支撑,打造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超级孵化器”。威智医药省靶向核素偶联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突破国际技术垄断,自主开发的威立戒戒烟药采用亚硝胺杂质控制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相关成果获“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该实验室与峄城区合作社共建中药材基地,将生物医药领域的分子调控技术应用于药材种植,使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

在滕州马铃薯产业核心区,全国首个县级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脱毒种薯快繁技术,将种苗繁育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4个月,年供应微型薯3000万株,支撑15万亩土地种植。该平台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引入1万份特色薯种进行定向培育,推动滕州马铃薯单产显著提升,出口量占全国1/3。

遍布全市的科创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峄城区在石榴产业中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农农e链” 平台实现石榴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上链,产品溢价率提升25%;台儿庄“光伏+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使板下作物节水40%,亩均效益提高30%。这些平台正成为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体系: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枣庄构建起“科技特派员+本土人才+产业工匠”的立体化人才矩阵。全市三百余名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问诊+线下指导” 模式,培育出掌握AI病虫害识别、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土专家” 队伍。2025年上半年,枣庄市科技特派员围绕“三农”工作开展了大量服务活动,累计组织培训、服务4983次,受益群众达30.7万余人。

在滕州市,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广的“马铃薯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被纳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重点技术目录,带动全市马铃薯亩产突破3吨。在山亭区桑村、城头等地举办助农培训班6场,参训人数超400人;推广智能设备和技术,如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3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312家,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榴枣归乡”工程激活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薛城区返乡青年创立的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枣庄石榴科技小院”,培育出抗裂果、耐储运的新品种,使石榴亩产提升25%,优质果率从40%跃升至70%。

职业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输送产业工匠。枣庄职业学院与心圣电力合作开展无人机专业定向培养,为智慧农业输送技术骨干。全市职业院校每年开展技能培训,形成“入学即入行、毕业即就业”的人才输送链。

从欧乐食品的真空冻干车间到威智医药的靶向药物实验室,从科技特派员的田间课堂到“榴枣归乡”的创业热土,枣庄正以科技创新重构乡村发展逻辑。当科技项目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科创平台化作技术转化的“加速器”,人才群体变为乡村振兴的“永动机”,这座资源型城市正书写着从“传统农业”到“智慧乡村”的转型传奇。未来,随着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将继续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鲁南大地上绘就“靠智增粮、以技兴业”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