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 让乡风更文明

良法善治让乡风更文明
仪陇县是朱德和张思德的故乡,有“德乡”的美称。深厚的红色底蕴,不仅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如今,仪陇县紧扣时代脉搏,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征程中,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处处盛放。

以家文化凝聚人心
共筑社区文明新貌

原来的仪陇县度门镇磨子坝村,因仪陇县工业园区的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改革后成了度门街道办事处磨子坝社区。原户籍人口只有1058人,两个安置小区入住后,常住人口激增至5300余人。大家成了上楼的农民,且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过去的习俗未改,容易产生新隔阂。
“怎样把松散的社区凝成一个‘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社区党总支书记曾治国说,在“党总支+小区支部+单元楼长+网格员”的框架下,社区迅速成立了文明实践小分队,深入群众中搜集意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然后逐一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城乡接合部的磨子坝社区,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两小区环境差别太大,社区当即决定整改。首先拆围墙,修步梯联通,让两小区环境共享;然后在无电梯无停车位的小区加强绿化、美化和停车位修建。同时还在旧一点的小区修建了连心园,内设连心亭、芳邻长廊、露天议事厅等。
“这个‘连心园’‘有事来协商’等服务阵地建好后,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在这里公开讨论和协商,让社区居民都知道国家的惠民政策,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让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每一个群众。”曾治国介绍道。
针对老幼居多的实情,社区提出建立老幼友好型社区的概念,树立社区一家亲的理念。
在磨子坝社区“连心园”里,安装了常用的体育健身器具,供老年朋友休闲娱乐用。
“这个‘连心亭’建好后,我们社区的老年朋友们都在这里耍,大家觉得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居民邓锡林告诉笔者,大家对这个娱乐阵地很满意。
此外,社区通过自主捐款成立的慈善基金,目前余额达3万余元,主要用于社区老人和特困人群的帮扶和关怀。社区规定,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由社区出资主办的集体寿诞仪式,集体寿诞每月举办一次,老人们都很积极,儿女们也很支持。
而每到周末或者寒暑假,一批批志愿者会来到社区童伴之家活动阵地,给小朋友讲故事,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我们培育了2名社区志愿者,每周六免费为小朋友提供兴趣培养、作业辅导等服务;有了这个童伴之家,给家长省了很多事,他们不用交一分钱,可以安心去企业工作,还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曾治国说道。
以红色文化铸魂
厚植精神文明沃土

除“道德银行”“积分制”“红黑榜”等传统手段外,仪陇县紧扣两“德”故里,深挖红色资源,定期开展“思德大讲堂”,宣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时代新风,以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位于朱德故里景区核心区域。该社区依托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树新风,邀请群众研究制定《琳琅红色公约》,举办“读家书、立家训、兴家风”等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我们村坐落在朱德故里景区,所以村里的乡风文明尤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广宣传、树典型、常坚持,带动淳朴民风;还要创新机制、集思广益,树立和谐乡风。”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村干部说道。如今,该社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福临乡插旗山村是烈士陈光第的家乡。村里成立了“陈光第事迹宣讲队”,陈光第的后人是宣讲队主要成员,他们不定期在村里给干部、群众和学生宣讲。
村里首创并在全县推广的大学新生集体升学仪式已成为传统。每年,乡政府都会组织新录取大学生参观陈光第烈士陈列室,开展入学思想教育,发放奖学金,并与学生签订《举办升学宴承诺书》。
该村深挖陈光第精神,成立“老陈会客厅”,以调解民事纠纷、收集社情民意、解决日常问题。依托乡贤捐赠,还成立了“基金会”。根据村民意见,“基金会”为全村留守老人安装了“留守老人照护系统”,随时关注老人情况。
“我们的‘老陈公益厨师团队’,在红白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承担整治大操大办提倡移风易俗的任务。”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良礼说,凡允许办的红白宴席,一律由“老陈公益厨师团队”去服务,每桌菜的价格不超过500元,随礼不超过200元。
过去,插旗山村宴席繁多,“人情债”沉重,宴席浪费严重,邻里关系紧张。如今,通过村规民约约束和“老陈公益厨师团队”规范,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文明新风尚逐步形成。
未来,仪陇县将继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文明新画卷。
以法治护航发展
夯实文明建设根基

为在基层织密法治防护网,仪陇县打造出“实体+热线+网络”的公共法律服务矩阵,建成了服务中心站、室569个,全省率先推出集咨询、援助、学法一体的“仪陇县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培养认证法律明白人2685名(每村至少5名)。
五福镇老罐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该村由仪陇县检察院长期挂联帮扶,除定期有法律界人士到村里举办法治讲座外,还利用重大节庆时间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
前不久,一场“送法下乡”活动在该村法治文化院坝举行,通过以案释法、精准普法,引导现场100多名群众知法、用法、守法。
“检察院干警和法律界人士定期到村里开展法治讲座等普法活动,村里还利用重大节点举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老罐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军介绍,法治文化院坝已然成为村上开展法治宣讲的重要阵地,法治文化大讲堂、法治文化墙成为引导村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今的老罐村,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蔚然成风,“遇事讲法、办事依法”的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最美底色。
仪陇县丁字桥镇立足客家大镇特色,以法治之力赋能乡村文明建设。在丁字桥村、元滩农村社区、双河口社区连片推进,每个村(社区)呈现出“挂牌示范”“客家堂屋”“广场学法”等不同亮点,最终实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目标。“挂牌示范”亮明法治承诺、“客家堂屋”开展邻里议事、“广场学法”掀起普法热潮,各具特色的法治阵地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园。
其中,丁字桥村通过培育“法律明白人”骨干队伍,带动村民学习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并评选“法治示范户”,树立文明标杆。
“我们丁字桥村先对全体党员、各组的组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先成为法律明白人后,再围绕常用法律政策、学法用法技巧、农村常见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培训其他群众,最后评选出“法治示范户”。”丁字桥镇丁字桥村党支部书记郑德林说道。
“法治示范户”这个牌子挂在我们门前,就像一面镜子,随时提醒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平时不能乱来。”丁字桥镇丁字桥村村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