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奖金、新赛制,颠覆传统的径赛大满贯,能推动田径运动革新吗?


“田径运动无需被拯救,但确实需要革新。”奥运四金得主迈克尔·约翰逊是最具影响力的田径名宿之一,他创办径赛大满贯(Grand Slam Track)就是想为田径运动闯出一条革新之路。
这项颠覆传统的独特赛事,注定将成为田径界的“流浪地球计划”——计划用126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冲击田径运动的传统秩序,以“主项+副项双赛”的全新赛制重构竞技逻辑。曾长期统治男子200米跑与400米跑赛场的约翰逊,试图用商业杠杆撬动田径运动“四年一热”的魔咒。
但本月上旬在金斯敦举行的径赛大满贯揭幕战星光黯淡,选手们的完赛成绩非常糟糕,由此引发巨大争议,约翰逊的全新理念遭遇严峻挑战。下月初,径赛大满贯即将在迈阿密举行第二站比赛,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这项新生赛事将面临生存危机,更遑论推动田径运动革新。
约翰逊希望田径明星们能换一种活法

约翰逊是最具影响力的田径名宿之一,他希望能为田径运动带来新的道路(图/东方IC)
迈克尔·约翰逊为径赛大满贯勾勒蓝图时,所瞄准的是实现田径运动在商业价值与大众影响力上的突破。这位曾统治男子200米与400米赛场的传奇巨星,在十余年的竞技生涯中曾深刻体会到田径明星们的尴尬处境:他们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却难以获得与成就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公众关注如潮水般随奥运周期涨落,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始终未能突破“四年一热”的魔咒。
约翰逊坦言,顶级运动员们无法通过田径项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运动员最终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多年以后,甚至还未退役时,他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当初应该作出这个选择吗?我热爱田径,但为了靠这项运动谋生,我的经济和精神都受到了重创。’”
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成为约翰逊的动力——他誓要打破传统赛事框架,为这项古老运动开辟一条突破性的发展道路。“径赛大满贯将是田径界的UFC和F1。”在约翰逊看来,观众对奥运会田径的热爱缘于三大核心要素——顶级对决的悬念、明星选手的号召力,以及超越胜负的叙事张力,“观众渴望见证王者间的正面交锋,这才是田径运动的灵魂。”
约翰逊给出的方案颇具颠覆性:每年四站赛事,每站为期三天,设立1250万美元的巨额总奖金池,吸引全球顶尖选手在创新赛制中展开“全能角力”。赛事设项为捆绑式,分为短跑(100米+200米)、短跨跑(110米栏/100米栏+100米)、长短跑(200米+400米)、长跨跑(400米栏+400米)、中跑(800米+1500米)、长跑(3000米+5000米)等六个项目,男女12个组别,每组别八人同场竞技,由两项比赛总积分决定项目最终排名。48名优秀运动员作为“核心选手”签约出战全部四场比赛,除名次奖金外,他们还能得到一笔固定的工资收入,另48名非固定运动员则作为“挑战者”参赛。

统治女子200米跑的托马斯,能在400米赛场跑出怎样的成绩,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图/东方IC)
径赛大满贯分析师、里约奥运会1500米冠军森特罗维茨道出赛事精髓:“我们平时跑步时,总会畅想不同选手尝试不同距离的场景,而这项赛事给了我们见证这一切的机会。”以巴黎奥运女子200米冠军托马斯与400米金牌得主保利诺的巅峰对决为例,两位本属不同赛道的王者,因大满贯的“长短跑组合”设项,在200米与400米两项中展开直接对话。这种突破常规的赛制设计,不仅为选手提供突破舒适区的舞台,更为观众编织出贯穿整个赛事周期的故事线。
径赛大满贯正如其名,为径赛度身定制,而没有设立田赛项目。径赛项目之间的相似性与主副项双赛制互为因果,田赛项目之间相差甚远,完全不适合这一赛制。
击败对手与追求成绩的价值对决
为了吸引大牌明星参加,径赛大满贯亮出了令人瞠目的筹码:首赛季总奖金池高达1260万美元,每站为315万美元,各组别项目冠军将获1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第二至八名奖金依次为:5万、3万、2.5万、2万、1.5万、1.25万、1万美元。相比之下,田径钻石联赛每站比赛仅设50万美元总奖金,各名次奖金仅为大满贯的十分之一。

费姆克·博尔是400米和400米栏双料选手,但她的教练认为同时兼项有很大的风险(图/东方IC)
但并非所有田径高手都拜倒在金元的石榴裙下,包括目前最好的男女百米选手莱尔斯、茱利安·阿尔弗雷德等明星均未参赛。荷兰女飞人费姆克·博尔原本就是400米和400米栏双料选手,但她以400米栏为主项,400米仅作为接力队选手出战,并不出战单项,投入精力不多。博尔的教练洛朗·梅乌利一语道破隐忧:“让顶尖选手在赛季黄金期同时挑战400米与400米跨栏?这简直是冒着葬送职业生涯风险的疯狂实验。”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栏冠军莱伊·本杰明的诘问更显尖锐:“谁愿在无关紧要的实验战中消耗战略储备?”
本杰明一语成谶。在径赛大满贯男子5000米比赛中,费舍尔以14分39秒的“散步式成绩”率先冲线,计时器上的数字如冰水浇灭观众热情——比其个人最佳成绩慢了116秒,距离巴黎奥运会达标线差94秒。更荒诞的是,三场跨栏对决的冠军成绩,竟全部低于奥运会和世锦赛资格标准。“成绩无关紧要,击败对手才是田径的本质”,这是创始人约翰逊提倡的赛事理念,但过于“无关紧要”的成绩,让比赛的观赏度大打折扣。金斯敦三日比赛,除了最后一日观众稍多,头两天的看台上人头寥寥。

因为只设立径赛项目,当今最红的田径明星杜普兰蒂斯无缘比赛,这无疑是一种损失(图/东方IC)
约翰逊的赌局无疑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社交媒体时代,观众究竟是为充满悬念的“真人格斗田径”的戏剧性买单,还是为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而沸腾?当传统赛事用厘米与秒数丈量伟大,而大满贯用“击败王者”定义冠军,这样的价值排序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成为摆在径赛大满贯面前的关键命题。
从商业逻辑看,径赛大满贯的颠覆性实验直指田径运动的核心痛点:通过制造持续性的明星效应与竞技悬念,将田径从“奥运限定款”转化为全年无休的体育盛宴。而这场豪赌的成败,终将取决于观众是否愿意为“击败对手”的竞技原始魅力埋单,同时也与参赛明星的投入度紧密相连。
径赛大满贯首站显然没有获得成功,在迈阿密举行的第二站将于5月2日开赛,据约翰逊透露,会有更多明星亮相。这场革新实验如同田径史上的“流浪地球计划”——虽不完美,却已经启程;至少在现阶段,人们并不知道,它是驶向全新之路,还是自我毁灭。
原标题:《高奖金、新赛制,颠覆传统的径赛大满贯,能推动田径运动革新吗?》
栏目主编:谷苗 文字编辑:沈雷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