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三维赋能提升师范教育培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40:0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全面构建了由“八大体系”组成、具有“六力”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和发展路径。“八大体系”既包括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也包括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主要供给者,师范教育需要守正创新,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养,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的各主体、各环节,努力提升教师培养力,为培养强国之师贡献自己的力量。

悟内涵,解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成长高度关注,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重要论述的集大成,更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的重要创新。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相互作用、共生共促。决定教育工作成效的核心是育人智慧,即“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这体现了教育最本真、最深层的理念,好教师必须面向全体、注重差异,以启发浸润的方式促进个体心智健康、可持续发展。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是育人智慧形成的驱动力。理想信念是“初心”,一名教师必须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以强烈的责任心去培养强国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弘道追求是“公心”,只有具有全人类命运视野,注重文化的公平,才能为教育而无私奉献。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育人智慧形成的保障。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作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学生的示范,以博大的爱投入到平凡的岗位中。躬耕态度则是育人智慧形成的关键,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探索的教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育人智慧,思考力、研究力是一名卓越教师的重要内核。

重引领,重塑师范教育新范式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精神的引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必须有一个更高位的精神价值谱系来引领教师培养培训、促进教师向前发展。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体系,但在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必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养,突出时代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品质锤炼,强化关键能力,勇于改革创新。

从教育家精神出发,师范教育培养教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岗位需求,注重具有教育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师者品性的教师培养,以创新的方式铸就创新的教师,以创新的教师培养创新的儿童。在培养中处理好师德与师能、实践与成长等的关系。师德与师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形成要与育人智慧、躬耕态度结合在一起。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一定会在师能上寻求不断突破。无论师德还是师能都必须结合学科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来培养,实践既能激发问题、以问题驱动成长,又能挖掘潜能、以潜能催生德行。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也要从传统的中小学实习开拓到企业等社会大课堂体验观摩,这样培养的师范生才会履行时代使命,未来担负起培养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所需人才的重任。

全融入,全主体、全环节融入教育家精神

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构成的聚合体。培养教师必须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的全主体、全环节。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会受到多主体的影响,包括行政人员、教学人员、保障人员、服务人员等。教育家精神经常是在一代代大师之间传递的,我的老师如何对待我,我也将如何对我的学生;我的周边是什么环境,我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而,对于师范院校而言,要重视影响师范生成长的各类主体的教育家精神培养,在学校营造浓厚的教育家成长氛围,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强化教育家精神的传递和辐射。

一个师范生的成长要经历多个环节,从学科课程到学科实践,从教育课程到教育实践,从教学实践到科研实践,从校内实践到校外实践等。每个环节对于师范生能力素养的形成都非常必要,师范生正是在链条环中不断成长。具有引领性的教育家精神也必须融入培养的各环节,学科课程、学科实践同样要体现教育家精神,渗透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注重教育影响的产生与教育意义的生成。科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更要重视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教育家精神包含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师范教育举办者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搭建各种平台,开发各种项目,以项目赋能、平台支撑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滋养。融教育家精神于师范教育的全主体、全环节,必须重视方式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点滴积累。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期盼师范教育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浸润下,在新时代新征程再谱华章。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13版

作者:丰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