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为翼,助力博物馆腾飞

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携手打造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利用AI等技术,还原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宫商角徵羽】
2025年1月下旬,DeepSeek横空出世,各行各业都雷厉风行地引入,文博界也不甘落后。其实早在一年前,我所在的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召开过有多省市多单位参加的AI考古专题研讨会。今年1月,我又参与了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等发起召开的“人工智能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前沿应用”大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50多家机构、150名专家济济一堂,所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你能想象到的每个方向。据我所知,这两年河南、江苏、湖南、上海、北京的一些博物馆,在AI应用上也十分积极。再往前追溯,2020年就有中国科学院数学院士组队并带头下场做AI考古试验。以上这些单位和团队的行动,在那些认为文博行业只会玩“老古董”的人看来,是在赶时髦。但其实就全世界范围来看,文博人一直都是紧跟科学前沿、“敢为天下先”的一个群体。何以见得?世界上第一封跨洋电子邮件就是在博物馆里发出的;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实物,也是最早在博物馆被打印并展示。
有人把DeepSeek的迅速普及,看成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幕逐渐拉开的标志性事件。据我了解,行业中准备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大有人在。
博物馆遇上AI,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该一味回避。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警觉。一种是认为人工智能很快就能取代大量人的工作;另一种是认为人工智能离我们还远着呢,别着急,等它完全成熟再去拥抱它也不迟。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先说第一种倾向。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它的发展升级一定是渐进的,不可能很快就全面取代人工劳动。即使到了全面取代之时,相信也会诞生新的行业和工作,如今过多的担心是杞人忧天。比如,从前汽车、火车取代马车、轿子,但新产生的司机数量远超轿夫、马夫,乘客更是几何级增长。无数历史经验说明,对一切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实验、去融入,让它尽快为我所用,从中找到共生和发展机会,才是可取的。
再说第二种倾向。人工智能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存在一个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大模型。各领域的模型更多要靠自己来建立。全国博物馆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是由各个大、中、小型博物馆的各类模型融合而成。不管什么类型的模型,专业的学术问题还是需要本专业人员来解决。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迭代,在科技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代节点上,若是一步掉队,极可能导致步步落后,甚至被时代无情淘汰出局。
纵观世界,在AI应用上先行一步的博物馆,已经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广告、沉浸体验、展览讲解、藏品修复保护、市场调查、观众服务、管理运营等很多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就发展趋势来看,博物馆和AI的结合只会越来越紧密。因此,我国的博物馆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做才能拥抱AI,自己准备充分了吗?
人工智能由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组成。三者之中,算力是硬件设备,算法是由数学专家来搭建模型,至于涉及各个馆的各种数据,则只能是由博物馆方来提供。数据提供的多少,与AI应用的深度、广度、准确度是呈正相关的。明乎此,就知道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提供数据资源。比如,藏品特别是展品所承载的信息(数据)资源(包括但不局限于图像、名称、时代、质地、规格、来源、流传、保存、保护、鉴定、研究、展览、出版等),整理、收集仍存在薄弱环节。直到最近,我看到的一些博物馆库房里,藏品信息还是考古单位移交时文物标签上写的那几行字,几十年也没见有多少增加和变化,信息记录少得可怜。
对博物馆内部来说,不管是搞电子办公、云计算、平行宇宙,还是AI,首先要做的是藏品数字化工作和建设数据库。数字化建设和建立数据库是运用AI的前提和基础。即使有再好的算力和算法,若无数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数据,机器无法学习;没有更多的数据,机器不能全面深度地学习。同时,建立数据库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动态管理,随时都应有数据增加或删减。建立和完善既有藏品数据库,充其量只是盘活存量资源,如果只靠这些资源,长此以往,资源将老化枯竭,无法可持续发展。博物馆事业要发展,最要紧的是找到增量资源,并及时添加进数据库。
其次,博物馆还应该高度重视藏品研究,投入更多财力、人力,对藏品开展多维度研究,及时向AI投喂更多研究成果的数据,AI输出的答案才能更加准确,才能让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这是博物馆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基础工作。
有了AI,参观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展品的各种信息,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工讲解了呢?恰恰相反!正因为AI的出现,更需要讲解者不断学习,储备针对不同需求的观众群体的知识。讲解中和讲解后观众的提问,也需要专业的检索才能得到最佳答案。讲解者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哪些AI关键词检索获得答案。人在获得更多知识以后,提出的问题才会更多更专更深,才更有到专业机构向专业人员提问交流的冲动。正因如此,我对讲解行业的前景持乐观看法。
再就博物馆展览而言:主题选择、展品挑选、大纲撰写、展览形式设计、市场营销等都可以通过AI协助,提高工作效率,但若因此认为博物馆的策展工作可以全交给AI,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认为,通过AI可以得到更多信息,激发策展人更多更好的创意,但策展人对学术专业问题和复杂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洞察力,是AI无法替代的。
AI的运用,对博物馆业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因此我建议,博物馆除了积极拥抱AI、应用AI,还可以抓住AI浪潮,教观众学习AI,向大家普及AI。
(作者:高大伦,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