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粤剧春班圆满收官,超长“文化马拉松”燃动岭南
近日,随着粤剧《梨花情》在广州番禺区新水坑村文化中心的精彩上演,广东粤剧院历时三月、跨越多地、累计演出60余场的超长“文化马拉松”圆满落下帷幕。
自粤剧春班启动以来,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以戏为媒,将粤剧的韵味与魅力带到了繁华都市的剧场、阡陌乡野的广场,乃至偏远的乡村文化中心。新年伊始,无论是在广州大剧院的高端舞台,还是在化州乡村的露天广场,粤剧人的精湛演技和深情演绎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

岭南戏曲“排头兵”,持续掀起“戏曲热”
在番禺新水坑村,北帝诞的香火与戏台的灯火交相辉映,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广东粤剧院一团的到来,更是让村民们兴奋不已。黄先生一家三代同堂共赏粤剧,感受到了难得的温馨与欢乐。而年轻戏迷陈小姐则和小伙伴们架起专业设备,准备捕捉舞台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她表示,自己经常跟随广东粤剧院的演出到处奔波,没想到这次能在家门口看到如此高水平的表演,感到非常开心。

粤剧《白蛇传·情》主演:曾小敏、文汝清、朱红星、王燕飞
除了本地戏迷,此次春班还吸引了来自湛江、茂名、中山、佛山等周边地区的戏友,甚至浙江、四川等地的粉丝也不远千里赶来观演。来自四川的戏迷小李特意请年假飞赴现场,只为亲眼见证这场粤剧盛宴。他激动地说:“在短视频上看到下乡预告后,我立刻买了机票。这场戏值得我奔赴千里!”
在2025年的春班中,广东粤剧院不仅在城市剧场取得了火爆的票房成绩,更在乡村舞台上创造了新的观剧热潮。每场下乡演出都有1万到2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这样的盛况在城市剧场是难以想象的。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感慨地说:“粤剧是我们的乡音,也是乡愁。我们希望用最精湛、最用心的演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温度。”

新生代“接力”,演绎“粤剧+青春”的文化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春班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不仅在舞台上担纲主演,传承经典剧目,还积极创新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剧目。这些新生代粤剧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粤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剧目和演员的“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关注粤剧,自发为演出做宣传,甚至打“飞的”跟着剧团下乡追星。春班期间,相关短视频的播放量更是突破了亿次大关。年轻戏迷们表示,以前觉得粤剧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才发现戏曲也能成为年轻人的潮流。

双向奔赴:戏里戏外皆有情
在春班演出期间,剧团与戏迷之间上演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曾小敏院长在《我的春班故事》中回忆起在粤西年例的经历,大年初七一大早,吴川黄坡大岸村的游神队伍浩浩荡荡,飘色巡游的小朋友们身着华丽服装,扮演着戏曲人物,场面十分壮观。在化州笪桥镇高志塘村,村里的新气象和人气也让她深受触动,在外忙碌的年轻人赶回家乡,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家家户户摆上流水席,还邀请剧团演员入席,这份热情让演员们倍感温暖。

随着春班演出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乡间演出市场也越来越红火。2025广东粤剧院春班实现了艺术辐射力与影响力的全面升级:
跨区域联动,激活文化共同体——演出足迹覆盖广东粤西、珠三角及广西合浦等地,实现粤桂两地深度联动;吸引了新疆、北京、上海等地戏迷跨城追剧,甚至海外华侨专程返乡观演。
跨代际共鸣,焕发剧种生命力——青年演员们用热血激活古老程式,持续活跃于春班舞台;台下观众群体亦呈现年轻化趋势,“Z世代”与“银发戏友”同场观戏,年轻戏迷自发组建“追戏团”,通过短视频传播推动戏曲“破圈”。
跨艺术维度,重构传统新表达——经典剧目《刁蛮公主戆驸马》《柳毅奇缘》重现传统程式之美,而新编力作《白蛇传·情》《谯国夫人》以创新唱腔、舞美与叙事吸粉无数。
跨周期延伸,拓展演出生态——春班周期从传统春节延伸至3月下旬,历时三个月,演出超60场,戏迷通过直播、短视频“云追戏”,助推粤剧从乡土民俗升华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当春班舞台的大红幕布缓缓收起,新的文化征程已然开启。广东粤剧院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深度巡礼,不仅让乡村的民俗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更以艺术为纽带,串联起了岭南文化的根脉与新时代的脉搏。“在乡村田野间、广场上、文化中心里,虽然地点和环境在变,但台上与台下关于‘大戏’的‘双向奔赴’始终不变……我看见了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模样。”曾小敏感慨道。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