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法治保驾护航 服务春风润企 澎湃民营经济“发展潮”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0日讯 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民营经济领域基础性法律,以“法治化承诺”回应了民营经济长期以来的核心关切,多维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滨州,一座民营经济大市。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以法治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民营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营造发展更安心、服务更贴心、办事更省心的发展环境,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活力之城,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民营经济实践的崭新篇章。
法治筑基,优化环境护航“两个健康”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两个健康’写入法律,让我们吃下长效发展的定心丸,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型绳网产业。”山东金冠网具公司总经理说道。
滨州市推进企业合规经营与诚信建设,多举措筑牢诚信经营法治根基,成立全省首家企业合规协会,建立了企业合规研究院,印发《滨州市企业合规建设指引(试行)》,并在全省范围内首推行政复议入园区、进企业活动,创新推出涉企纠纷容缺受理绿色通道等机制,实现商会、协会、重点园区行政复议咨询服务点全覆盖。
同时,聚焦将企业合规守信经营融入普法宣传教育,开展“和衷共济·法筑诚信”行动。设立全国首个“困境企业司法挽救分诊室”、全省首个“法商+”知识产权维权平台,开展企业合规经营、信用修复、涉外金融等系列培训10场次,惠及企业500余家。
创新实施“心安民营”工程,发布《“心安企业”建设标准》,构建法治保障、政策支持、文化引领“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民营企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搭建心理服务云平台、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关怀与专业法律保障。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隐性壁垒,开展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专项整治,清理废止27项限制性政策,推动“非禁即入”全面落实。2025年一季度滨州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
创新突围,激活市场主体“一池春水”
目前,滨州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63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2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4家、市级291家;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93家,其中省级81家,市级3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滨州市比重超过90%,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正成为滨州民企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魏桥创业集团智能纺纱车间,工作人员深有感触,“新法实施后,政府推出的技改补贴‘免申即享’政策,让我们提前三个月拿到数字化改造补贴,法治化的发展环境让我们更加敢闯敢干。”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滨州民营企业以“新质生产力”破局。全球最大铝企魏桥创业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发厚度仅0.01毫米的航空航天用超轻铝材,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京博控股投资35亿元建设绿色化学材料研究院,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打破国际垄断;渤海活塞自主研发的氢燃料发动机关键部件,使企业跻身全球顶级供应商行列。
政企同心,携手前进。滨州健全完善“抓大扶小带中间”梯次培育工作体系,抢抓新质生产力新风口,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650家企业踏上“智改数转”快车道,推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贴心服务,全链条助力企业家“成就梦想”
滨州市连续两年将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印发实施意见、工作要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部门协同,合力解决企业发展梦想。
触手可及,一键直达。滨州市搭建梦想网上直报平台,为企业家提供“365天×24小时”不打烊服务,归集企业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核心诉求,建立“分级分类、限时办结、闭环反馈”服务机制。滨农科技依托平台提报了“做优土地保障,助企延链补链”的梦想需求,多方联动帮助企业争取土地指标,提前介入完成技术审查,完成项目规划编制,拿地后仅26天就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落地开工后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40余个。
开展“金融方舟护航·金融顾问圆梦”“科技服务直通车”等系列专项行动,出台项目手续办理“十证联发”等制度举措,滨州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出海”困境。2025年,为愉悦家纺、渤海活塞等82家企业提供RCEP关税筹划、国际认证等专项服务,带动一季度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1%。
两年来,滨州市高效推进9122个企业家梦想落实落地,“政企同心·圆梦滨州”品牌愈发响亮,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实施,滨州将更加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闪电新闻记者 周建辉 通讯员 翟梦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