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策划|云南,护住了“极小”的它们!
自然界里
有一些种群数量极少
随时可能灭绝的动植物
被称为“极小种群物种”

开屏新闻资料图
云南
被誉为“动物王国”
“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
除了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外
这里还生活着许多极小种群物种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05年
云南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
以个体数量以“个、十、百、千”计
种群规模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
而濒临灭绝的物种为抓手
启动拯救保护行动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年过去了
极小种群物种在云南过得咋样?
今天(8月15日)
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
☟☟
亚洲象
亚洲象
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
在中国主要栖息于云南省的
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州市
作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它们为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
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21年
一群野生亚洲象翻越青山、横渡绿水
行进上千公里,跨越了大半个云南
引发全球关注
这段人象平安的“逛吃之旅”
让世界看到了云南生态之美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开屏新闻资料图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
也是云南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地
当前
云南已建立起常态化监测体系
已实现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
目前
全省亚洲象已增长到300余头
西黑冠长臂猿
西黑冠长臂猿
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独有的四大类人猿之一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
极度濒危物种
它们有“树冠精灵”
“森林中的歌唱家”的美誉
发出的啼叫声悠扬婉转
被形容为“天籁之音”

开屏新闻资料图
西黑冠长臂猿一生
会经历数次体色变化
幼体呈乳白色
约一岁时毛色转为黑色
此后雄性终身保持黑色
雌性在性成熟期
则会由黑色逐渐蜕变为金黄色

开屏新闻资料图
成年西黑冠长臂猿
平均每隔四年才繁育一胎
种群数量增长较为缓慢
在全球仅存约1500只
而我国有1400余只
主要分布在云南无量山、哀牢山一带
十年间
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东县境内的西黑冠长臂猿
由89群500余只
增长到了101群600多只
成为了我国黑冠长臂猿保护的
典型成功案例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
是世界上最像人类面孔的动物
牙齿与人类相同
肥厚的“烈焰红唇”令人难忘
它们又是地球上海拔分布最高
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终年生活在高山针叶林带里
被誉为“雪山精灵”
仅分布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高山上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世纪60年代
滇金丝猴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直到196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开展动物调查时
采集到滇金丝猴的皮张
证实了这一物种并未灭绝

开屏新闻资料图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我国滇金丝猴种群及总体数量一直在增长
目前已增长到约3800只
在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
分布有14个滇金丝猴种群
个体数量占全国滇金丝猴数量的65%
绿孔雀
绿孔雀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内野外数量不足600只
全国近一半的绿孔雀都栖息在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境内
因此楚雄也被称为“中国绿孔雀之乡”

开屏新闻资料图
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
绿孔雀满身金翠,华美异常
尾屏展开有1米多长
多数羽毛末端呈现
紫蓝色、蓝绿色及黄铜色
构成的大型眼状斑纹

开屏新闻资料图
近年来
我国对绿孔雀的保护已取得成效
今年1月
云南绿孔雀的人工繁育成功率
已宣布超过了85%
5月
大理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
通过开展野化试验的绿孔雀产蛋后
已首次实现亲鸟自然孵化出幼鸟
滇池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
俗称金线鱼、小洞鱼
曾是滇池的“旗舰物种”
成鱼喜食小鱼小虾
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受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
滇池金线鲃从滇池湖体逐渐减少
至20世纪80年代从湖体消失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07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
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这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
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
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
2009年起开展滇池的增殖放流
截至目前总共人工放流了
300万尾滇池金线鲃
存活率达90%以上

开屏新闻资料图
目前
滇池金线鲃已在入滇河道盘龙江
形成一个稳定种群
且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从退出湖体到重新入湖
这一濒危土著鱼物种
终于保住了
富民枳
富民枳,又名野橘子
为云南特有种
仅分布于昆明市富民县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同时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富民枳的果实。新华社发(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1984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
在富民县冬瓜林一带发现了枳属的一个新种
取名为富民枳
1992年
该县境内存有10棵
到了2008年
野外调查发现
富民枳原生地已无分布
属野生灭绝

图源:新华社
2012年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
开始对富民枳进行抢救性保护
目前已培育容器苗2万余株
建成种质资源收集圃5亩
回归原生地8893株
挂牌监测500余株
回归地富民枳及伴生树种长势良好
富民枳野生种群正逐步恢复
巧家五针松
巧家五针松,学名五针白皮松
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
仅分布于我国云南昭通巧家县的珍稀树种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
目前发现存活的野生植株仅35株
分布于巧家县杨家湾村中寨乡付山村
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

开屏新闻资料图
经过30多年对巧家五针松的
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
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稳步增加
目前已累计实现人工繁育8000余株
保存幼苗幼树4000余株

开屏新闻资料图
今年5月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科研人员对移栽一年的
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展开全面监测
经核查
这批幼苗的成活率高达92.5%
这一成果标志着巧家五针松的保护工作
取得了重要进展
漾濞槭
漾濞槭听起来陌生
其实它是一种“枫树”
因发现于云南漾濞县而得名
是典型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仅生长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
刚被发现时
漾濞槭被认为全球仅存5株
是我国极度濒危植物

开屏新闻资料图
自然环境中
漾濞槭种子萌发率非常低
科研人员通过不断共建研究
掌握了“唤醒”种子的关键技术
培育出1600余株漾濞槭幼苗

开屏新闻资料图
经过10多年的保护和繁育
如今该物种已扩大到6万多株
从濒临灭绝到脱离险境
漾濞槭成为
极小种群物种“逆袭”的典型
华盖木
起源于1.4亿年前
第四纪冰川时代的华盖木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
且最古老的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
中国特有树种
在野外仅分布于
云南西畴、马关、屏边、河口等少数地区

开屏新闻资料图
2013年
由西畴县引种到昆明植物园的华盖木
历经30年生长发育首次开花
标志着迁地保护成功
科研人员攻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高可达40余米的大树
被装进了十几厘米的瓶子
实现“一生三”“三生九”
上万株人工繁育的华盖木
回归广袤的滇东南大山

开屏新闻资料图
从野外仅发现52株
到目前人工繁育、回归自然定植
超过1.5万株
华盖木的保护创造了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典型案例
红河苏铁
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曾于侏罗纪和同属植物
共同繁盛于地球的红河苏铁
到二十世纪末被人类发现时
已不足1000余株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
仅发现生长在红河州个旧区域
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图源:云南网
红河苏铁有雌雄之分
往往是雄花先开
但当雌花需要授粉时
早已盛开的雄花花粉活性已大大降低
所以在自然情况下红河苏铁的繁育率很低

图源:云南网
2017年起
红河州开始对红河苏铁进行人工扩繁
截至目前
红河苏铁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900余株
除人工扩繁外
当地还采取“人防+技防+物防”措施
保护红河苏铁的生存环境
确保红河苏铁数量递增、群落扩大
以“极致”的用心
呵护“极小”的灵性
云南全力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一大批曾经被宣布“野外灭绝”
或“濒危”的物种
得到“逆袭重生”、培育壮大
万物共生成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标签

开屏新闻资料图
草木葱茏、鸟儿欢唱、走兽腾跃……
在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不断续写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