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七届山西文博会 | 当传统遇见未来!李华荣沉浸式直播畅谈中医药“守正创新”路
8月22日15时,第七届文博会“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正式对外发布,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实践”入选。15时30分,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教授做客文博会山西日报直播间,畅谈千年中医药如何在新时代找到传统根脉与未来发展的交汇点。

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教授做客文博会山西日报直播间
“山西日报的各位读者、网友大家好!”
直播以“当传统遇见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的山西实践”为主题,在文博会山西日报展区沉浸式进行,并在山西日报客户端、抖音号、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等全矩阵同步播出,李华荣在文博会的热烈的氛围中侃侃而谈。被问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的经验,他凝练出“三不”原则与“三化三有”路径:“不能‘坐而论道’,要与教育实践结合;不能‘大而化之’,需贴合认知规律;不能‘叶公好龙’,要久久为功求实效。”
近年来,山西中医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让文化传承见行见效”的目标,通过日常熏陶、实践体验、突出地方特色三大核心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传承教育体系。
李华荣介绍,在日常熏陶方面,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场馆育人功效,精心打造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等场馆,将中医药文化融化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极创建“治未病”廉政走廊,将廉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在实践体验层面,学校持续开展“寻访基层好医生”活动,引导学生扎根一线感悟医者初心,并身体力行,仅近三年,就有104名学子主动加入西部计划,用行动践行医者使命;而在教学特色打造上,学校深挖山西本土中医药资源,将芮城西侯度遗址的远古医药痕迹、傅山医学的学术精髓、广誉远药号的百年传承等“山西元素”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知地方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努力成为“晋”文化的传承者与继承者。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实践”入选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2024年学校的一项学生实践成果格外引人注目——该校14名学生提交的作品《“爻茶”,中式本草茶饮》获得第14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铜奖。项目以中医药经典名方、专家协定处方为研发基础进行二次研发,最终形成以体质辨识、节气养生为主体服务的全民健康素养培育新模式。
“‘爻茶’的实践意义远超竞赛本身。”李华荣说,通过这一项目,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成为学校“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谈及中医药强国战略的意义,李华荣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实施中医药强国战略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一般来讲,哲学思维离现实较远,但是中医药文化离现实很近,它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因此,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既是连接不同文化、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纽带,也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我们要用好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李华荣说。
如何看待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李华荣给出的答案是:“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现场,他以仝小林院士将“葛根芩连汤”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为例,强调传承需“守正”、创新需“求真”、发展需“提质”,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李华荣着重指出,要通过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发展相关产业、构建话语体系与传播体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他还谈到,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西医融合发展。为此,李华荣发自内心的感慨,作为中国人真的很幸福,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守护人民健康福祉!

李华荣教授展示荣誉证书
李华荣表示,学校将通过建设“五大学院”(傅山学院、乡村振兴医师学院、老年健康学院、健康产业学院、中医药未来技术学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强省建设, “十五五” 期间还将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示范区等七大发展目标。
在李华荣看来,案例的入选,不仅是对学校文化育人成效的认可,更是对中医药“守正创新”路径的肯定。“未来,我们要继续做‘传统的守护者’和‘创新的开拓者’,让中医药的智慧赋能健康中国,并为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这就是传统与未来相遇时,最动人的模样。”
“乌头续断杏林春,厚朴远志更从容。将军百年当归后,天南星斗望北辰。”专访尾声,李华荣以一首题为《益母草》的中药藏头诗寄语青年,“期盼更多青年投身中医药事业,让千年药香在新时代飘向更远未来,为人民健康福祉书写新篇。”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