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业消费微观察】黑龙江青冈:一粒玉米的“膳”变
在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寒地黑土孕育的优质玉米正经历着一场“膳”变革命。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这粒承载着黑土地基因的粮食作物,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工厂的“黄金变身”,更成为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青冈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黑土地呈天然弱碱性,日照充足、降水丰沛,赋予玉米饱满的颗粒与金黄的色泽。
在当地,传统玉米加工正被赋予全新内涵。以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引入数字化生产线,通过发酵、提纯等工艺,将玉米转化为医用级L乳酸、食品级赤藓糖醇等高附加值产品,甚至还可成为降解产品原料。企业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生产淀粉84万吨,玉米淀粉生产能耗较传统工艺大幅降低。副产物玉米胚芽可被提取为玉米油、胚乳可制成玉米淀粉、果皮可转化为饲料,形成“玉米全株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标准化建设助推品牌增值
青冈县的鲜食玉米具有“糯又甜”的独特基因。为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青冈县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建“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等3项团体标准,涵盖选种、种植、加工全链条。现在,全县17万亩鲜食玉米实现标准化生产,年产4亿穗优质产品,产值突破6.5亿元。在青冈县建设乡双义村,青玉食品有限公司以每穗0.8元的保护价收购鲜食玉米,村里户均增收超1000元,成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典型范例,更成为“黑土优品”品牌化的代表作。
产业集群释放协同效应
青冈县以玉米为“链主”,构建起“1+2+N”产业体系: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吸纳14户企业,年加工能力34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生猪产业等协同发展,配套企业涵盖包装、物流、牧业等领域。在青冈玉米产业园,龙凤玉米与京粮生物双龙头并立,带动嘉丰塑业等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龙凤和京粮两家企业年加工玉米淀粉210万吨,不仅使当地的玉米种植全部实现了就地转化,还带动了明水、兰西、安达等周边地区的玉米种植,生产的糖类、酸类、醇类等6大品类产品远销国内外,助力玉米的“膳食价值”延伸至医疗、化妆品、饲料等多元领域。一粒玉米的“膳”变,正重塑着县域经济的筋骨。
生物经济开拓发展新局
如今,青冈县正加速布局玉米生物经济新赛道。60万吨淀粉糖深加工项目、京粮乳酸升级改造项目相继投产,玉米花青素茶、玉米须饮品等创新产品即将面世。在青冈县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家团队用玉米副产物研发心血管病治疗技术;在青冈实验中学,玉米成为“优质生源基地”的营养餐主角。未来,京粮生物开发的聚乳酸项目将用于生产骨钉、免拆型手术缝合线等,以生物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一粒玉米的“膳”变,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它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县域增值,更让“中国玉米之乡”的招牌愈发闪亮。
从传统农业到生物制造,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青冈县的“玉米经济”实践印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这粒黑土地孕育的玉米,正以“全株利用、梯次增值”的创新模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