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孩子嫌唠叨,家长愁教育?长沙心理老师来支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1:52: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邓琼)“老师您好!我家孩子现在上初二,现在我每次和他沟通他都会很烦,总是说‘妈妈您能不能不要这么唠叨啊’。其实我也不想唠叨,但同样的话我来说他就充耳不闻,有时候太生气了我忍不住提高音量跟他说话,但发现他更抵触了……”听了这位家长的困惑,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心理老师陈嘉仪表示,现实生活中“孩子嫌父母唠叨,父母嫌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让预期的教育效果难以实现,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分析】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有多种因素

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尚未发育成熟,而边缘系统(情绪反应中心)已高度活跃,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较大,他们可能更容易感到烦躁和不耐烦,使得他们对家长的唠叨更加敏感。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渴望独立决策,父母唠叨的本意或许是出于关心,但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你不相信我能做好,你一直想要控制我”,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任,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对抗,也就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

父母唠叨的次数太多。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或作用太久,容易引起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对同一个问题,父母说第一遍时,孩子会想一想父母说的对不对;第二遍时,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产生一点内疚感;第三遍时,孩子心里就开始感到不耐烦,会想我都知道错了,你怎么还在说;第四遍时,孩子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哪怕父母说得再有道理,他也完全听不进去了;如果父母还要说第五遍,孩子就可能从排斥上升到反抗和报复,他会想“你这么说我,我不但不听你的,我还要再犯错误故意让你难受”。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面对问题要注意“度”的把握。

亲子沟通缺乏技巧。仔细回想一下,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是自己单方面说还是来回对话呢,是严厉命令式的语气还是温和的语气呢,如果你只是单方面地说话,而不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因此对家长的话产生反感;如果家长的语气过于严厉或者命令式,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在压迫他们,因此对家长的话产生抵触情绪。

【建议】少说多听,用行动代替重复的提醒

陈嘉仪建议,少说多听。倾听比说更重要,当孩子主动倾诉时家长可以停下手上的工作,用眼睛关注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不轻易打断孩子,也不要加入自己过多的见解。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的耐心倾听,会让他感受到接纳和理解;当孩子情绪沮丧时,家长的耐心倾听,会让他更好地宣泄和治愈;当孩子提出需求时,家长的耐心倾听,会让他收获尊重和关心。当家长学会了用心去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愿意和家长敞开心扉,也愿意发自内心的变好。

少说多做。教育是靠相互影响而不是讲不完的道理,家长需要做好自己,树立榜样,同时用行动代替重复的提醒。比如在孩子面前尽量不刷手机;当孩子学习时默默陪伴,而不是指指点点;当孩子学习辛苦时做一顿好吃的犒劳一下,一起进行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等等。

少批评多鼓励。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总盯着缺点,而是看见孩子的优点,多说积极的语言,肯定的语言,给予他积极的评价,孩子会渐渐相信这些评价,不知不觉地去改变自己。

抓大放小。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方向上(需要达到的目标、想要养成的习惯等),而不要总盯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如吃了点零食、作业做晚了点等等。学会适当放手,毕竟孩子在慢慢长大,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比唠叨更有效。

用“约定”代替唠叨和孩子一起协商,用约定的一个信号代替唠叨,提醒孩子做某事。同时在孩子养成好习惯之前,家长要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不妥协,不指责,不唠叨。比如,希望孩子能做点家务,可以约定“倒扣碗”这一信号,表示孩子今天还没倒垃圾不能吃饭,孩子看到这个信号就会主动去做,即使孩子后期表示出厌烦时也保持平和和不妥协的态度,让孩子慢慢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