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突然就变了!这些外资企业巨头密集登门
来源:马江博说趋势
令人惊讶。
最近,外资药企正在密集来中国访问。这其中就包括了辉瑞公司董事长、诺华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罗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礼来制药董事长、武田制药董事长等。
这个信号可不一般,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跨国药企的医药产品被人们注意,还是因为大家说医保集采中国产药大规模替代,进口药在公立医院消失。
而现在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又纷纷前来,为什么?
背景其实不复杂:中国正在走向医疗转型深水区,对外资药企来说,只要能解决中国人的医疗问题,这块蛋糕绝对有它们的份。
实际上,中国的医药行业是典型的政策密集型行业,药品审评审批、医保谈判、药械集采、进院等环节都有相关政策导向,外资药企也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参与市场的。
像上次大家讨论的外国原研药消失在公立医院,除了国产仿制药有政策引导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国药企不降价。
比如,之前的默沙东,泊沙康唑肠溶片报价2880元,而扬子江药业同款仅42.18元;优时比的拉考沙胺注射液333元,国内同款仅20.88元。
这么一看外资药企与国产药价格差距巨大,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辉瑞、拜耳等企业甚至直接未参与议价,果断放弃医院市场。
说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辉瑞的阿奇霉素,就被河北省医保采购的内网下架,公立医院想采购都采购不到了。
但是,外资药企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其实也说不上不尊重,在商言商,它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挣钱。而一旦挣不到钱,自己就先调整了。
而就在这时,中国的医疗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大变化。此前京、沪两地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随后,国家医保局联合卫生健康、工业和信息化、药品监管等多个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意见并给出了结论和改进办法。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药品的质量问题,现在已经被公开摆在台面上。
所以,往下的走向,一方面要把低质量的集采仿制药挤出市场,第十批国采中报出0.22元/支低价的间苯三酚注射液,已经有两家国产药企中选资格被取消,就是相当明显的信号;另一方面,还要是解决病人治病的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未来越来越紧迫。
为什么?还是老龄化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超过2.67亿,占人口的18.9%。据国家卫健委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医疗大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越发增快。
外资药企的很多原研药,投入高、论证时间长、药用效果好,除了价格高,确实能解决病人很多问题,这次外国药企集体来华,双方是各取所需,接下来就看怎么开展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