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整治,如何“迷人”更“动人”?青岛让精细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
青岛今年继续对50条背街小巷开展“微提升”,让精细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让一个个治理单元成为发展单元——
背街小巷整治,如何“迷人”更“动人”
街巷四通八达,承载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和城市的烟火记忆,被称为城市的“里子”。但部分背街小巷因为年代久远、缺乏规划等原因,存在着设施陈旧、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
如何让背街小巷在更好承载市民生活的同时,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成为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记者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获悉,青岛将在全市范围内对819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在去年已经整治提升100条背街小巷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对50条背街小巷开展“微提升”,让精细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以“最小细节”体现“最高品质”。
更有温度:
解决一段陡坡的难处
当坑洼不平的路面被平整光滑的柏油路所代替,当昏暗的夜里亮起路灯,当狭长陡峭的楼梯变成了缓坡……这对于生活在背街小巷里的居民来说,无疑是最抚慰人心的事情。
位于青岛著名景点小鱼山西麓的金口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地形蜿蜒曲折、复杂多样,交织着数条背街小巷。
这里的背街小巷中,居住着很多老年人。陡峭的坡度、坑洼的路面成了他们出行的“拦路虎”。在现年78岁的居民赵志强的印象中,背街小巷整治前,他“不敢拿着小拖车出门买菜”。
背街小巷改造后,除了路修好外,斑驳的墙壁也粉刷一新,有的空间较大的小巷还修上了缓坡,并且增加了扶手及供居民休息的长条座椅。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城管办副主任林琪介绍,借助老旧街区改造,八大关街道把金口一路两侧的两条背街小巷按照“保护优先、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排水沟、围墙、台阶、扶手进行优化。“我们通过精细化的改造提升,从一个个居民反映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做起,把背街小巷的改造由‘民所盼’变为‘民所赞’。”林琪说。
位于八大关街道的鹊山支路整治前地被裸露严重,居民普遍反映缺少可供周边居民停留、休憩的配套设施及照明设施。按照居民所需,整治过程中栽植了绿篱、宿根花卉、花灌木等增加绿化空间层次,还设置了休憩活动场地、“邻里间”小品、社区议事廊架,方便社区居民议事需要。同时,根据居民反映的夜间出行不便的实际情况安装了太阳能景观灯,让鹊山支路成为居民居住、出行的“舒心路”。
青岛市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背街小巷复杂多元的现状,市城管办根据背街小巷所处区域、承载功能和设施条件的差异,将其划分为整治提升类、严管类、规范类,实施差异化分类治理。其中,整治提升类着重于路面修复、护栏维修更换等硬件设施的改造升级;严管类主要针对垃圾积存、占路经营、乱贴乱画等现象的整治;规范类聚焦于环境卫生改善与绿化美化水平的提升。
更有故事:
让城市文化在街巷中流淌
街巷是故事的发生地。它们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很大程度上和这条街巷所表达的文化有关。
对于市南区老城区的背街小巷,那一位位曾经生活在街巷里的蜚声国内外的名人,为街巷增加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色。如何通过街巷的整治提升唤醒城市文化基因,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主要由环绕小鱼山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还包括黄县路等街道上的老楼老院。
作为第一海水浴场这一“流量大户”去往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捷径,福山支路16号甬道通过对墙体进行美化、在街角设置导示标识、在墙体绘制导览图等方式进行了“深度美颜”,成为一处具有青岛地域特点和文化味道十足的背街小巷。除了对小巷中坡度较大、楼梯较多的地方增设了扶手,在楼梯上进行彩绘外,小巷入口处还增设了包括康有为、沈从文、梁实秋、洪深等名人故居的导览图。顺着这条背街小巷一路走下来,除了可以打卡名人故居,更能体验一处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场景。
在紧邻大学路的黄县路,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的墙绘让这条背街小巷“火出圈”。依托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的名人资源,江苏路街道办事处选择将名人故居建筑作为墙绘主要内容,整理、汇总了30余处国立山东大学学者故居的信息资料,最终根据墙面面积摘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9处学者名人故居。创作内容包括学者简介、故居地址及故居外观创作绘画。“我们邀请了中国美协会员,省、市美协会员,青岛知名历史学者及设计师等10余人参与策划、设计、资料整理校对及创作,并根据街区特质,对故居建筑进行了二次设计创作,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欢。”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韩旭东说。

黄县路上的彩绘墙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留念。贾臻 摄
更有活力:
点燃城市“烟火气”
背街小巷不仅仅是一个个治理单元,在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干净、文化底蕴独特等场景的赋能下,它们开始变成一个个发展单元。
与大学路网红墙仅几十米之遥的黄县路,原本是一条不知名的背街小巷,却突然“火”了起来。“火”的原因,除了文化底蕴的厚重外,还因为各式各样的小巷小店。
走在黄县路上,各个商铺门头几乎都有“看点”,店铺外的墙面都由各商户根据经营需要及店铺经营内容自主设置,让人充分感受到青岛这座城市的时尚多元。从咖啡吧到饺子馆,从手作皮具到摄影室,从杂物铺到首饰工作室,短短一条几百米的背街小巷“烟火气”升腾,好不热闹。
有了人,街巷便有了故事,也就有了各种热闹非凡的场景。
黄县路上,今年72岁的市民刘生根每周都会来这里写生,主播们也会在这里选择一隅展开旅游推荐。在大众点评上,来自北京的游客刘先生因为位于这里的一家饺子店——“娇尔奶奶家”饺子店数次往返青岛“City Walk”。每当夜幕来临,这里的酒吧门外更是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让原本落寞的背街小巷有了活力。
金口一路上,得益于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民宿、咖啡店、小吃店也跟着“火”了起来。虽然还不到旅游旺季,但很多民宿已经“一房难求”。
“在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中,我们坚持以规划设计引领背街小巷‘微提升’的提档升级,注重设计先行,体现背街小巷的自身特色,将常态治理与特色治理相结合,力求实现背街小巷的全方位优化。”青岛市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