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校园博物馆,“数字化”收藏全球非遗
在数字化浪潮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日前,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南京莫愁中专”)创新打造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非遗数字博物馆”,该馆集教育、展示、体验于一体,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平台,也让年轻一代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受非遗艺术之美。

据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赵女士介绍:“我校于2001年创办文物修复相关专业,2017年南京市政府批复成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根据学院特点和专业需求,校内应建设一定规模的非遗博物馆,实现学生研究学习、展览展示的功能。我校在原有非遗创想空间内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目的是为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呈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索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馆内,一块大屏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赵女士介绍,这个显示屏的“内核”涵盖四大模块,分别是三维主场景、世界级主馆、国家级分馆和非遗南京专馆。世界级主馆主要呈现了67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遗相关介绍,可以通过检索的形式,了解对应的知识。国家级分馆是整个非遗数字博物馆的“重头戏”,主要展示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分为文学馆、音乐馆、民俗馆、技艺馆四个部分。文学馆里的《白蛇传说》是剧情类小游戏,参观者根据页面提示,通过手势互动的形式,完成相应任务,即可解锁对应章节的故事内容。非遗南京专馆则聚焦南京本地的非遗项目,参观者可以通过滑动、点击等方式,调出图文或视频,从而了解相应的非遗项目。
“我校非遗数字博物馆是研学项目中的重要数字化工具,会根据不同的研学主题和课程安排,灵活运用数字资源来辅助教学,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当次研学主题涉及的非遗内容。目前数字博物馆日均参观量稳定在300-500人次。”赵女士介绍。
南京莫愁中专的非遗数字博物馆,既是传统技艺的“数字档案馆”,也是创新传承的“活力引擎”。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动态的文化生命力。据赵女士介绍,下一步,该校拟再建设沉浸式体验主题内容1-2个,进一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师生不出校门即能领略古今江苏特色的非遗人文景观。同时,继续完善国家级分馆中未建设的传统美术馆,补充建设传统技艺馆中的传统医药馆模块。建设非遗众创空间,线上实现互动交流、数字藏品展览展示、虚拟数字货币交易、云上文创产品销售、公开讲座等功能,真正形成完整的博物馆功能。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