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沙尘“老底”,读懂预警信号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一场跨越南北的沙尘天气“席卷”我国多地,4月10日至12日,我国大部省份都经历了极端大风天气。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率先遭遇沙尘侵袭,13日,就连广东、广西地区都未能幸免。
那么,这场沙尘天气究竟从何而来?气象预警信号又意味着什么?沙尘天气该如何防范?带着这些问题,4月13日,记者专访新疆气象台副首席李娜,由她来揭开沙尘的“老底”,掌握防沙妙招,读懂预警信号,从容应对沙尘天气。
什么是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变得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沙尘天气按照能见度大小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李娜解释,沙尘暴,其实是大自然的“沙土派对”。简单来说,就是大风把地面的沙子、尘土卷上天,让空气变得超级浑浊,看不清1千米外事物,即能见度<1千米才算沙尘暴。能见度1至10千米,沙子在空中漂浮称为“扬沙”。
为什么这次“北方沙”能被吹到南方,到达如此远的地方?
气象专家分析,此前,沙尘最远也到过华南,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这次导致沙尘的大风猛烈,向南推进快,并且高空槽深厚,动力抬升也强,使得沙尘的浓度和高度都较高,进而向南传输得更远。
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
“沙尘暴形成主要有三大‘幕后推手’,包括沙源、大风和大气层结,缺一不可。”李娜说。
沙源,是大自然的“沙子仓库”。我国内蒙古、新疆的沙漠戈壁,还有蒙古国南部,全是天然“沙土基地”。今年春天这些地方特别干旱,气温高、冻土化得早,地表沙土松松垮垮,就像撒了一地的跳跳糖,随时等风来“带走”。
大风,沙尘的“快递小哥”也已上线。
当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掐架”,产生超强气压差,大风就像开了“涡轮增压”,比如内蒙古锡林郭勒阵风12级,相当于高铁全速前进的风速,分秒之间就把沙子吹上天,并且高空运输至千里之外。
大气层结,让沙尘获得犹如“坐电梯”的神秘力量。
春天太阳一晒,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像坐了升降电梯,上下对流。沙子被大风扬起后,顺着这股“电梯风”越升越高,不仅扩散得更远,还能“长途旅行”,就让南方小伙伴也见识了“北方沙”。
沙尘暴预警信号
气象部门的“沙暴警报器”分三级,颜色越深越严重。
黄色预警,指1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能见度<1千米的沙尘暴天气并将持续;橙色预警,指6小时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能见度<500米的沙尘暴天气;红色预警,指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50米强沙尘暴天气。
李娜说,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手段实时监测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一旦达到相应预警标准,便会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沙尘暴有“坏脾气”
沙尘暴有“坏脾气”,“破坏力”不容小觑。
它是“健康杀手”。沙子里的粉尘、细菌跟着呼吸跑进口鼻,咳嗽、哮喘找上门,长期吸入可能会患尘肺病,小朋友和老人尤其要注意。
它是交通克星。4月12日,北京、呼和浩特机场就有不少航班延误,高速路上能见度低时,司机师傅们也要记得开慢车。
它是农业大敌。大风刮走肥沃表土,会造成大棚被掀、庄稼被埋。
教你“抗沙十八招”
沙尘天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把自己裹成“粽子”也不为过,比如出门戴N95口罩(普通口罩挡不住细沙),护目镜/防风镜安排上,眼睛进沙千万别揉。同时,穿长袖长裤+帽子围巾,露肤度越低越好,回家先洗头洗澡,把沙子“拒之门外”。
交通出行,安全第一,慢字当头。开车开双闪、雾灯,保持车距,遇到能见度<50米,直接找安全地带停车;骑车的小伙伴抓紧车把,小心被大风吹偏,步行尽量避开广告牌、老树,小心“高空坠沙+坠物”。
农业防护,要提前给农田“穿盔甲”,提前浇水让土壤变黏,沙子吹不动;大棚用沙袋、绳子加固,沙尘暴后赶紧清沙、补苗,把损失降到最低。
城市防护,要全民参与,让沙子“无路可走”。比如家里关紧门窗,开空气净化器;城市多植树种草,绿化带就是天然“防沙盾”,洒水车勤洒水,让沙尘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