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把文旅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合肥探索”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一叶(资深时评员)
合肥的文化旅游业能否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丰厚优质的文旅资源叠加新科技加持,使合肥的文旅产业正如虎添翼。
暑假里,全省各地的孩子们正不断涌向合肥,涌向科技馆——当科技成为风景、当科技创造风景,合肥再次界定了风景的定义。

合肥市科技馆。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杨凤炆 摄(资料图)
合肥市科技馆的VR航天展《祖国疆域·深空》里,孩子们戴上双目4K头显,指尖划过水星环形山的全息影像。
这一刻,“风景”不再依赖自然与历史的馈赠。
作为全国著名的落地科技馆的中国航天官方授权VR大空间科普展,该项目通过35分钟超长沉浸体验,将火箭发射、太空漫步等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新景观”。
当科技设备成为故事讲述者,人造奇观便与黄山云海、徽州古村、黄梅雅韵站在了同一条风景线上。
合肥的实践早有伏笔。2012年,合肥科技馆在全国率先将增强现实(AR)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展品,打破传统科技馆静态展示的局限。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展馆展品。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曹国栋 摄
如今,这种创新基因已浸润全域:量子实验室的微观世界、人造太阳的能量奇观,这些曾锁在科研论文里的概念形态,正借助科技造景、通过科普研学游走进大众视野。
当科学岛成为科技旅游基地,当荣事达入选国家工业旅游基地,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已蝶变为新的文旅生产力。
在老师和家长们看来,来合肥参加科技主导的研学游,不仅带孩子看了世界,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学习爱科学的种子——而这正是合肥研学游的核心魅力所在。
而科技赋能最具颠覆性的突破,是让文化从“橱窗展品”变为“互动剧本”。庐剧《逐梦》是这部全国首部科技创新题材舞台戏曲,将合肥的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融入唱念做打,让年轻观众戴上科技滤镜观赏“土味庐剧”,他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庐剧《逐梦》。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张正朋 摄
当然,科技造景绝非设备堆砌,文化内核才是灵魂。在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合肥就邀请一批院士和一批艺术大师,在托卡马克装置旁联手开展科技光影秀、京腔徽韵专题演出、科技诗歌工作坊等系列活动,科技与人文共振,全面展示“科技+文旅”的融合创新之美。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合肥人做不到。当科学家成为研学导师,当科创企业变身旅游目的地,科技便又从生产形态“变身”为城市风景线。
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手段,合肥不断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和体验感,在探索把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征程中,合肥的“科技+文旅”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快,越走越宽。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