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三维融合”让成长有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40:00    

重庆市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全区164万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超50万,20.82万名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最高时超过70%,是典型的西部人口大区、教育大区,城乡二元矛盾突出。面对严峻形势和现实挑战,开州区提出“成长有爱”心育理念,构建起“发展—预防—干预”三维融合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之路。

发展为本:破解“发展失能”问题,实现心理健康从预防主导向发展引领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被窄化为“心理问题矫正”,与学科教学割裂,与课程体系、五育融合及家庭建设脱节。为此,开州区聚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失能”核心问题,构建“宏系统—中系统—微系统—外系统”四维框架,宏系统指社会文化背景与政策环境,中系统指学校联盟等跨机构协作网络,微系统指班级、家庭等直接互动单元,外系统指社区、医疗机构等间接支持体系,以此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施治转型。

四维框架具体落地举措包括:宏系统驱动,开州区出台15项政策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中系统贯通,以9个“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联盟”为载体,实现城区优质校与乡村校“课程共享、师资共培、活动共办”,城区为乡村学校提供在线心理课程库,乡村为城区学校开放“生态疗愈基地”等实践场景;微系统深耕,聚焦班级、家庭等微观单元,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级互助网络;外系统支撑,联动卫健、妇联等部门建立“医教协同绿色通道”,并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点等,整合社区志愿者、退休教师开展“周末心理托管”,破解乡村家庭支持薄弱难题。

预防为基:破解“管理失控”问题,实现心理危机从无序应对向制度规范转变。教师危机识别与应急能力不足、学校危机干预与医疗系统衔接不畅等导致高危学生识别滞后、干预链条断裂,难以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开州区构建完善心理健康“五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控+大数据”精准筛查与预警系统,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从独立应对向多维闭环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智能治理的转变。

构建“五早”预警体系,确保风险动态清零。早发现,心理委员每日观察记录,班主任每周分析《心理健康晴雨表》,动态掌握学生情绪变化;早研判,搭建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整合学业表现、行为观察等12类数据自动生成风险预警标签;早预防,针对初三、高三学生实施专项测评,开发“学业减压计划”等预防性课程包87个;早报告,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异常情况直报区级专家团队,实现高危学生2小时内启动预案;早控制,对中高风险学生实施“家校医政”四方联动,已成功干预危机个案187例。

研发数字防控平台,信息赋能精准筛查。开州区教委联合区委政法委、区妇联先后研发“法治·莎姐守未”在线应用、家庭风险防控“一件事”等平台,整合了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8类数据,自动标记“监护缺失”“亲子冲突高频”等风险家庭和心理困境学生,通过平台推送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资源,实现高危家庭动态监测覆盖率100%。

干预为要:破解“回归失助”问题,实现心理障碍从被动推诿向闭环支持转变。心理障碍学生缺乏系统支持、学校与医疗系统衔接脱节等导致学生难以实现从治疗到复学的无缝衔接。为此,开州区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校—镇—区”三级干预转介机制,破解心理障碍学生复学难题。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纠正“医学化”“知识化”倾向。

健全“三级”干预网络,确保分级响应不断链。校本辅导,班级朋辈互助小组开展“成长故事分享”,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至85%;医教协同,与精神卫生中心共建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治疗—复学”无缝衔接;多部门介入,联合公安、民政实施“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对高危学生实行“一人一专班”管理。

构建长效闭环机制,实现从治疗到复学全程护航。开州区出台《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卫健、教育等部门职责,建立心理“测评—访谈—预警—干预—复学”全流程管理系统。同时,联动企业实施“爱心助学”,为困境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补贴,开设生涯体验基地12个,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显著增强。

(作者单位均系重庆市开州区教育委员会)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4版

作者:王家全 周小勇